冬至的晨雾还未散尽,太极宫的承天门己挤满了朝臣。朱红的宫墙下,林晚秋站在尚食局的队列里,望着檐角悬挂的冰棱在晨光中折射出七彩光晕。她腰间的"尚食局食医正"玉牌被擦得发亮,这是三日前皇帝亲赐的——自"胡姬传谣"风波后,她不仅洗清了冤屈,更因在盂兰盆节法会上以食养论佛的妙论,让满长安的达官贵人都记住了"林医正"这个名字。
"林医正,该进含元殿了。"春桃捧着个描金食盒匆匆走来,盒里装着她连夜熬制的"固元汤"——这是今日皇帝寿宴的关键。
林晚秋接过食盒,指尖触到盒身的温度,心跳突然加快。三个月前,她还在西市的药铺里被百姓围堵着解释"食疗不是巫术";如今,她却要站在皇帝的寿宴上,用一碗汤证明"食医"的价值。
含元殿的汉白玉阶上,太医令刘济之正捏着块玉板,对着身边的医正们冷笑:"你们瞧,尚食局那个林氏,不过是个会煮野菜的,也配站在御膳房?"
"刘大人,"年轻的医正小声反驳,"林医正的《食疗图谱》连皇后都夸......"
"皇后?"刘济之甩了甩广袖,"皇后是被她哄迷糊了!上回太子喝了她的羊肉汤,夜里喊肚子疼,要不是我及时用了理中汤,险些坏了大事!"
话音未落,殿内突然响起清脆的玉珮声。众人回头,见林晚秋捧着食盒,在春桃的搀扶下拾级而上。她今日穿了件月白锦袍,发间插着支青玉簪,倒比寻常医女多了几分端方。
"林医正到——"黄门侍郎的唱喏声惊得梁上的雀儿扑棱棱飞起。
林晚秋跪下行礼,抬头时正看见龙椅上的皇帝。他今日穿了件玄色衮服,眉间点着朱砂,比平日更显威严。"平身。"皇帝的声音像浸了冰水的玉,"朕听说你要在寿宴上献'固元汤'?"
"回陛下,"林晚秋起身,"民女用五味子、山茱萸、枸杞、山药、茯苓熬制,取'五脏同补'之意。陛下近日批奏折到深夜,民女斗胆,想为陛下补补元气。"
刘济之突然冷笑:"陛下可知道,这'五味子'酸涩收敛,'山茱萸'性温燥,合在一起最是壅滞脾胃?老臣行医西十载,从未见过这般配伍!"
殿内顿时一片窃窃私语。林晚秋望着刘济之花白的胡须,想起三日前在太医署,他曾拍着《伤寒论》说"食医不过是旁门左道"。她深吸一口气,将食盒放在案上:"刘大人既然质疑,不妨让御厨试做。"
御厨老张头颤巍巍揭开食盒,一股清冽的药香混着枣香飘出来。他舀了碗汤递给皇帝:"陛下请用。"
皇帝接过碗,目光在汤里扫过——深褐色的汤里浮着几颗山茱萸,像玛瑙般透亮。"林医正,你说这汤能补元气?"他吹了吹,抿了一口,"味道倒不苦。"
"陛下可觉得胸口发闷?"林晚秋突然问。
皇帝一怔:"今日早朝时,确实觉得胸口像压了块石头。"
"那是因为陛下思虑过重,伤了脾肺。"林晚秋指向汤里的山药,"山药能健脾,茯苓能宁心,五味子收敛耗散之气——这三味药合着,正是解陛下'胸闷'的。"
她又舀了碗汤递给刘济之:"刘大人不妨也尝尝。"
刘济之捏着鼻子喝了一口,刚要吐,却突然瞪大眼睛:"这......这汤里怎么有股回甘?"
"回甘是枸杞的作用。"林晚秋解释道,"枸杞性平,能调和诸药。刘大人总说'食医不入流',可您看这汤里的药材,哪味不是《神农本草经》里的正经药材?只不过您从前只盯着汤里的'药',没看见'食'的妙处。"
殿内的医正们都凑过来看汤。有个年轻医正突然指着汤里的茯苓:"林医正,这茯苓切片怎么这么薄?"
"薄则易煮,药效易出。"林晚秋笑道,"刘大人总说'食医不精炮制',可您瞧这茯苓——用的是云南产的云苓,泡了整夜才切,比太医署的炮制法还讲究。"
刘济之的脸涨得通红。他突然抓起案上的《伤寒论》拍在桌上:"你这是歪解经义!经里说'补药宜缓',你这汤里五味药全是攻伐之剂......"
"刘大人记错了。"林晚秋翻开自己的《食疗图谱》,"《伤寒论》里张仲景还说'虚则补之'。陛下这是虚证,不是实证,自然要用补药。"她指着图谱上的"补虚方","您看这页,孙思邈先生也说'药食同源',您难道没读过?"
皇帝突然轻笑一声,然后看着刘卿家说道:“刘卿家啊,你不妨讲讲看,太医署的那些补药,可有哪一味能让朕如此舒坦?”说完,他又将目光转向了林晚秋,缓声道:“林医正,朕现特准你在尚食局设立一个‘食医署’,专门负责宫廷食疗之事。日后御膳房所做的菜肴,都需经过你这一关。”
林晚秋闻言,赶忙跪地谢恩,心中却是感慨万千。她不禁想起了自己初到长安时的情景,那时候的她,甚至连药杵都握不牢,更别提治病救人了。然而,如今的她,竟然能够得到皇帝的亲自认可,并被委以如此重任。
“谢陛下隆恩!”林晚秋叩头谢恩,额头与地面相触,发出清脆的声响。而就在这时,她腰间的雷击木手串却突然硌到了膝盖,一阵刺痛袭来。这手串乃是她穿越至此所携带的唯一信物,一首被她视若珍宝。此刻,它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的激动心情,竟随着林晚秋的心跳微微发烫起来。
“慢着。”皇帝的声音突然响起,仿佛一道惊雷划破了朝堂上的寂静。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皇帝身上,只见他端坐在龙椅上,一脸威严地看着林晚秋。
林晚秋心中一紧,连忙跪地行礼,“回陛下,民女在尚食局开了一间‘食育堂’,旨在教授妇人制作药膳,教导孩童认识药材。”
皇帝听后,微微点头,露出了赞赏的笑容,“好!此举甚佳。朕再赐你一块‘普济’的匾额,悬挂在食育堂门口,以表彰你的善举。从今往后,百姓若有不懂的食养问题,都可去你那里寻求帮助。”
林晚秋闻言,心中一阵激动,连忙叩头谢恩,“谢陛下隆恩!民女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望。”
退朝时,林晚秋起身,正准备离去,却与刘济之擦肩而过。刘济之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冷哼一声,显然对她得到皇帝的赏赐感到不满。
林晚秋并未在意刘济之的态度,她的心思早己飞到了尚食局。昨日在尚食局,春桃兴高采烈地举着一本《食疗图谱》对她说:“医正,西市的百姓都把您的画像贴在灶王爷旁边呢,都说您是‘活菩萨’呢!”
想到这里,林晚秋的嘴角不由得泛起了一丝微笑。她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能够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就是最大的幸福。
午后,林晚秋回到"膳心堂"。刚进门,就见阿米尔拄着拐杖站在院子里,手里捧着个粗陶碗:"林医正,西市的老人们让我给您送碗姜枣茶。他们说,您教的'冬日三枣汤',喝了能暖到骨头里。"
林晚秋接过碗,喝了一口——姜的辛辣混着枣的甜,正是记忆里母亲煮的味道。"阿米尔,"她摸了摸他的腿,"你的腿最近可好?"
"好多了!"阿米尔咧嘴笑,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牙床,"我用您教的'接骨法',给卖炭的老张头治好了腿。他非说要认我当徒弟,还说要开个'胡商食铺',专门卖您教做的药膳。"
春桃从里间跑出来,手里捧着叠信:"医正,这是各地百姓寄来的信!有说'食育堂'教会的药膳治好了孩子的疳积,有说'固元汤'让老人的咳嗽轻了......"
林晚秋翻开信,最上面一封是杨贵妃写的。信里夹着朵干玫瑰,字迹娟秀:"林医正,本宫用了你教的'玫瑰蜜枣茶',脸上的斑淡了许多。谢你让本宫明白,美不只是脂粉,更是气血流通。"
"医正,"陆鸿渐从门外走进来,手里提着个食盒,"阿罗憾从波斯运来的藏红花到了,说是要给您的新药膳用。"
林晚秋打开食盒,里面躺着几包红色粉末,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她突然想起三年前,在井边救小宝时,自己还不知道"食疗"为何物;如今,她却能让波斯商队为她千里送药,让皇帝为她亲笔题匾。
"鸿渐,"她转身,"你说要是有一天,全天下的百姓都能吃上这样的药膳,不用再为治病发愁,该多好?"
陆鸿渐望着她发亮的眼睛,轻声道:"会的。你不是说过么?'医者,治未病也;食者,医之本也。'只要你想,没有做不到的。"
夕阳西下,余晖如金,洒落在“膳心堂”的幡旗上,使其染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色。林晚秋站在门口,静静地凝视着满街的人群,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慨。
她的目光穿越熙熙攘攘的街道,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被她破解的毒、被她纠正的错、被她温暖的人。这些人就如同这满街的灯火一般,虽然微小,但却一点一点地将大唐的夜晚照亮。
林晚秋不禁想起自己在这世间的点点滴滴,她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艰难险阻还是温馨时刻,都如同这灯火一样,虽然微不足道,却在她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而她自己呢?她不过是这众多灯火中的一盏灯芯而己,虽然渺小,但却足够明亮。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点亮了一盏明灯,让他们在黑暗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林晚秋微笑着,心中充满了满足和欣慰。她知道,自己的存在虽然微小,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就像这满街的灯火一样,每一盏都在默默地散发着光芒,共同照亮了这个世界。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QDyyZn.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