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晚上,我独自站在翠微山庄的制高点,俯瞰着灯火通明的基地。各种建设工程正在紧张进行,发电机的轰鸣声、工人的喧哗声,还有各种机械作业的声音,交织成一首忙碌的交响曲。
看着眼前这个蒸蒸日上的基地,我心中却涌起一种隐隐的担忧。
虽然翠微山庄的建设很成功,各种系统也在稳步完善,但我忽然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了一个地方。
在前世的末世中,我见过太多因为过度集中而导致的灾难。一次丧尸群的突破,一场意外的火灾,一次敌对势力的攻击,就可能让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我默默地说道。
我们需要多个基地,形成一个相互支援的网络。即使其中一个基地出了问题,其他基地还能继续运转,保证整个计划的延续性。
第二天一早,我就召集了核心团队开会。
"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个重要问题。"我开门见山地说道,"我觉得我们需要建立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基地。"
"为什么?"小雨疑惑地问道,"翠微山庄不是很好吗?"
"翠微山庄确实很好,但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地方。"我解释道,"如果发生意外情况,比如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我们可能会失去所有的准备。"
王大海立刻明白了我的担忧:"浩子说得对!这在军事上叫做'不能孤注一掷'。我们需要建立多个据点,形成相互支援的防御网络。"
苏雅从商业角度分析:"多个基地也有商业价值。我们可以在不同地区建立不同功能的基地,服务不同的客户群体。"
赵教授想得更深:"而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可以形成互补。比如山区基地适合防御,平原基地适合农业生产。"
陈婉儿关心的是医疗配置:"多个基地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每个基地都配备医疗设施,这会增加很多投资。"
李铁柱考虑的是建设问题:"多个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确实会更复杂,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大家的分析都很有道理。"我总结道,"多基地战略确实会带来更多挑战,但也会带来更大的安全保障。"
"那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基地?"小雨问道。
我拿出事先准备的规划图:"我的想法是建立三个不同功能的基地,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网络。"
基地功能规划:
翠微山庄(主基地):
功能定位:指挥中心、科研中心、医疗中心
优势:地理位置隐蔽,防御能力强
人员配置:核心管理团队和技术人员
投资重点:高端设备和精密设施
第二基地(生产基地):
功能定位: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物资储备
选址要求:土地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人员配置:农业和工业技术人员
投资重点:生产设备和储存设施
第三基地(前哨基地):
功能定位:情报收集、人员培训、应急避难
选址要求:位置相对开放、便于对外联系
人员配置:安保和联络人员
投资重点:通讯设备和安全设施
"这个规划很全面!"王大海赞叹道,"三个基地各有特色,又能相互支援。"
"那我们从哪个开始?"苏雅问道。
"我建议先建第三基地。"我说道,"因为第三基地相对简单,可以作为我们多基地战略的试点。"
"而且第三基地的前哨功能很重要,可以为主基地提供预警和缓冲。"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我们详细讨论了第三基地的选址标准:
地理位置要求:
距离主基地50-100公里
交通便利但不过于繁华
地形开阔便于观察
有一定的隐蔽性
基础设施要求:
有基本的建筑可以改造
水电供应相对稳定
通讯信号覆盖良好
周边环境相对安全
战略位置要求:
能够监控重要交通要道
便于与外界保持联系
可以作为人员疏散的中转站
具备一定的扩展潜力
"我们需要实地考察几个候选地点。"我说道,"苏雅,你能帮忙收集一些合适的房产信息吗?"
"没问题!我有几个做房地产的朋友,可以提供很多选择。"苏雅立刻拿出手机开始联系。
下午,我和王大海开车出去实地考察候选地点。
第一个地点是城北的一个废弃工厂。这里原来是一个纺织厂,因为经营不善己经关闭了两年。
"地理位置不错,距离主基地80公里,交通便利。"王大海分析道,"而且厂房建筑结构坚固,改造潜力很大。"
"但是太靠近居民区了。"我皱着眉头,"如果我们在这里进行一些特殊活动,很容易引起注意。"
第二个地点是城东的一个度假山庄。这里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但价格昂贵。
"环境确实很好,隐蔽性也不错。"我说道,"但是距离主基地只有30公里,太近了,缺乏战略纵深。"
第三个地点是城南的一个农场。这里地势开阔,视野良好,而且有现成的住宿和办公设施。
"这个地方很有潜力!"王大海兴奋地说道,"地形开阔便于观察,而且农场的掩护很好,不会引起怀疑。"
"距离主基地65公里,战略位置也很合适。"我也很满意。
我们在农场里转了一圈,详细了解了基础设施情况。
这是一个占地500亩的现代化农场,有办公楼、宿舍楼、仓库、养殖场等完整设施。虽然设施有些陈旧,但基本结构都很好,稍加改造就能使用。
"这个农场的主人为什么要卖?"我问陪同的中介。
"老板要移民国外,急于出手。"中介解释道,"而且现在农业不太好做,投资回报低。"
"价格怎么样?"
"老板要价800万,但可以谈。如果全款的话,700万应该能拿下。"
700万买500亩的现代化农场,这个价格还是比较合理的。
回到主基地后,我们召开了选址评估会议。
"经过实地考察,我认为城南的那个农场最合适。"我把考察结果告诉大家。
"农场作为掩护确实很好。"苏雅分析道,"而且农场本身也有商业价值,即使将来不用了也不会亏本。"
"从安全角度来看,农场的位置很理想。"王大海补充道,"既能监控南部的交通要道,又不会太引人注意。"
"农场的基础设施怎么样?"李铁柱关心建设问题。
"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主要需要进行安全升级和通讯改造。"我回答,"预计改造费用在200万左右。"
"医疗设施的配置呢?"陈婉儿问道。
"第三基地主要是前哨功能,医疗设施配置基础的急救设备就够了。"我说道,"大概50万的投资。"
"通讯设备很重要。"赵教授提醒道,"前哨基地必须与主基地保持密切联系。"
"通讯设备的投资大概100万。"我算了一下,"加上农场收购费用,总投资大概1000万。"
又是一笔巨大的投资!但考虑到多基地战略的重要性,这个投资是必要的。
"我同意这个投资!"我果断决定,"苏雅,你负责联系农场主,争取以最好的价格拿下这个农场。"
"没问题!"苏雅自信地回答。
"那人员配置怎么安排?"小雨问道。
"我建议从现有团队中选拔一些人去第三基地工作。"王大海说道,"这样可以确保忠诚度和专业性。"
"具体需要什么样的人?"我问道。
"首先需要一个可靠的基地负责人。"王大海分析,"然后是安保人员、通讯人员、后勤人员等。"
"我推荐张猛来负责第三基地。"我说出了一个令大家意外的名字。
"张猛?"王大海有些疑惑,"就是那个有黑道背景的张猛?"
"是的。"我点头,"虽然他的背景复杂,但能力很强,而且对我们的项目很感兴趣。"
"这个人可靠吗?"苏雅担心地问道。
"我会慢慢考察他。"我说道,"如果合适的话,让他负责第三基地;如果不合适,我们再找其他人。"
会议结束后,我独自思考着多基地战略的实施计划。
虽然这会大大增加我们的投资和管理复杂度,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必要的。
在末世中,生存的关键不是单点的强大,而是网络的韧性。一个基地可能会被攻破,但一个基地网络却很难被完全摧毁。
距离末世还有36天,我们的准备工作正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从物质储备到系统建设,从团队组建到战略布局,我们正在构建一个真正强大的生存网络。
第三基地,将是这个网络的重要节点!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QZQQBZ.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