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稳定军心
1935年8月的烈日炙烤着东北大地,起义军营地广场上蒸腾着滚滚热浪。枯黄的草皮被无数双军靴反复踩踏,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凝成浑浊的雾霭。三百余名战士或坐或站,军装上的补丁在风中簌簌作响,他们的眼神中交织着疲惫与迷茫——连续三个月的游击作战,不仅让物资极度匮乏,更在一次次突围中损耗着战士们的斗志。
谢文东站在用木板和石块临时搭建的高台上,他那件洗得发白的灰布军装被汗水浸透,肩头的补丁随着动作微微晃动。台下,赵尚志倚着锈迹斑斑的步枪,目光如炬地扫视着人群;金顺子则带着朝鲜族支队的女兵们,怀里抱着鼓槌和铜钲,眼神中透着担忧与坚定。
“兄弟们!”谢文东的声音如洪钟般响彻广场,“有人问我,我们为什么要打仗?”他顿了顿,弯腰从脚边拎起半截生锈的刺刀,“上个月在三道沟,日本兵用这玩意儿挑死了张老汉一家七口!三岁的娃子,还没学会叫爹娘,就...”他的声音突然哽住,喉结剧烈滚动,“这刺刀上,沾的是我们同胞的血!”
人群中响起压抑的抽气声,一名年轻战士突然站起来:“东哥!可咱们连子弹都不够,拿什么和他们拼?”
“拿命拼!”赵尚志“嚯”地站起身,他大步跨上高台,腰间的驳壳枪随着步伐撞击发出清脆声响,“上个月在虎头岭,我们三个班的兄弟,用手榴弹和大刀,把鬼子一个小队堵在山沟里!他们有坦克有重机枪又怎样?只要敢踏进我们的地盘,照样让他们有来无回!”他扯开衣领,露出锁骨处狰狞的弹痕,“这伤疤,就是鬼子给我的勋章!”
台下爆发出零星的喝彩声,但很快又被沉默淹没。谢文东知道,战士们需要的不仅是热血,更是希望。他朝金顺子使了个眼色,朝鲜族姑娘立刻带领女兵们走向广场中央。
牛皮鼓面被重重敲响,铜钲声清脆如裂帛。女兵们穿着鲜艳的朝鲜族长裙,腰间的彩带随着舞步飞扬。金顺子站在队伍最前方,鼓槌如雨点般落下,用朝鲜语唱起激昂的战歌:“白山啊黑水,我们的家乡,敌人的铁蹄,踏不碎我们的脊梁...”
歌声渐强,赵尚志突然带头用汉语和唱,谢文东也加入其中。渐渐地,全场战士都跟着哼唱起来,歌声冲破云层,惊飞了树梢的寒鸦。一曲毕,金顺子将鼓槌高举过头,用标准的汉语喊道:“我们朝鲜族兄弟姐妹,愿和大家一起,把鬼子赶出东北!”
这时,远处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名侦察兵翻身下马,连滚带爬地冲上高台:“报告!日伪军两千余人,分三路向营地逼近!”
广场瞬间陷入死寂,战士们握紧武器,脸色苍白。谢文东却猛地拔出腰间手枪,朝天连开三枪:“来得正好!刚才说要拿命拼的,现在敢不敢跟我上?”他的目光扫过人群,落在几个面露惧色的新兵身上,“新兵留在营地守家,老兵跟我迎敌!”
“东哥!”金顺子突然站出来,她的裙摆还沾着鼓面的红漆,“让朝鲜族支队打头阵!我们熟悉山林地形!”
“我也去!”赵尚志将子弹一颗颗压进弹夹,“把鬼子引进鹰嘴崖,我在那里埋了三十颗地雷!”
看着战友们眼中重新燃起的火焰,谢文东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他伸手接过金顺子递来的手帕,擦去额角的汗水,趁势轻轻捏了捏她的手。西目相对的瞬间,千言万语化作一个坚定的眼神——这不仅是儿女情长,更是生死与共的誓言。
夜幕降临时,起义军在鹰嘴崖设下埋伏。谢文东看着山下如长蛇般蜿蜒的日伪军火把,耳边传来赵尚志压低的声音:“东哥,这次我们弹药只够打两轮...”
“两轮就够。”谢文东握紧手中的步枪,枪膛里的子弹己经上膛。但他心里清楚,日伪军这次来势汹汹,不仅兵力是己方的数倍,还配备了迫击炮和装甲车。鹰嘴崖的地雷能否奏效?当弹药耗尽后,他们又该如何突围?更可怕的是,这次行动是否早己被日军识破,正一步步落入敌人的圈套?山风呼啸而过,吹得悬崖边的野草沙沙作响,仿佛预示着一场惨烈的厮杀即将来临。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0By0n.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