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顶山书院的大花园里,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在散步的时候,看见了一个八角凉亭,他们来到了凉亭跟前,看见凉亭上写着“范仲淹八角亭”。
在“范仲淹八角亭”里面,有一尊威武的范仲淹的塑像。
曾子宗圣说道:“范仲淹是北宋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范仲淹不但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他还创新了儒家思想,他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典范。世受天下人的敬重。”
人间天使说道:“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学习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面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曾子宗圣说道:“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面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政’和‘民本’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创新。”
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离开“范仲淹八角亭”以后,回到了读书亭,坐下来以后,曾子宗圣说道:“今天我们讲‘上智下愚’。
“《论语·阳货》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句话是由孔子说出来的。这一句话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也很好理解。从字面上看,孔子是说:只有上等的智慧者与下等的愚笨者是改变不了的。
“上智,是智慧的人;下愚,是愚笨的人。但是,从深层次理解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孔子说的这一句话,其中却有的奥妙,其中也有极其深刻的涵义。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是孔子的千古名言。可就是这句千古名言,被后人争议了两千多年,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解释的都有。怎么理解,好像都有那么一点道理,怎么说,也觉得好像都没有道理。
“人都是人,为什么会有上等的智慧的人和下等的愚笨的人?孔子曾经就明确的告诉过我们:‘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人的本性本来是很相近的,但是有后天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生活环境以及人们接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就会造成了人和人之间有了很大的差别,也就有了上智和下愚的差别。
“那么,为什么孔子会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有的人认为上智指的就是统治阶级,下愚就是指的是劳动人民,不移,说的就更加明白了,就是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位置永远不能改变。这种观点当然不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自然也是错误的。
“有的人认为,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 ,就是说统治阶级就是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就是被统治阶级,大家就安分守己的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千万不要犯上作乱。如果有人要犯上作乱,就会礼崩乐坏。从这一方面去理解,孔子的思想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实,也不是这个意思。
“有这种理解的人也不在其少,批林批孔的时候,对‘上智下愚’就是这样批判的。这主要的是从字面上解释的,也是为当时的大批判提供依据的。
“其实,孔子说的上智和下愚,是和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没有什么关系的。不光是孔子知道不论是智慧的人,还是愚蠢的人,和他们所处的阶层是没有关系的。
“阶层是完全可以互相变动的。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也知道刘皇上也会生出刘阿斗来,放牛娃也能变成朱皇上,人完全是可以互变的。
“其实,孔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想法,所说的‘智’就是智慧,‘愚’就是愚笨,没有分那个阶层,更不是说统治者就有智慧,被统治的阶层就愚蠢。如果这样理解孔子的‘上智下愚’,就太低估了孔子的智商了。
“孔子的思想几千年来被人们尊崇,被人们所接受,怎么会愚蠢到这一步呢?孔子的‘有教无类’就充分的说明了孔子是讲究人人平等的,愚蠢和智慧一定是不分阶层的。
“所谓上智,指的就是说最上等的有智慧的人;所谓的下愚,指的就是最下等的最为愚蠢的人;所谓移,就是转移的意思,也就是改变的意思。那么孔子为什么说这两种人不会改变?
“这里所说的最有智慧的人,比如说当时那个年代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等这些大智慧的人,他们都是己经觉悟了的人,什么事情他们都己经明白了,人世间的一切事情他们都己经看的都很透彻,己经成了天神一样的人,他们的智慧是一定改变不了的。也没有必要改变。
“其实,他们不光是人类世界上的事情都己经知道了,像老子天上的事情他也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清楚了,他们的思想己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也就是说,他们自己的主张都己经固定了下来。比如他们由此产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都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自然就不会再改变了,也是改变不了的。
“要改变他们的思想,好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两千多年以来,试图改变儒家思想的人很多,但是最后都是没有改变的了。究其原因,儒家的思想己经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了,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人类世界两千多年,对于指导人们的思想文化有着很实际的意义,无法改变。
“我们再说下愚,这下愚当然是说愚笨的人,笨到了极点,也就是他的自性,也就成了他的本性,保持他本有的愚笨,不思改变,不改变也是非常的美好。
“他们虽然愚笨,但是他们对自己生活也就比较知足,对于他们生活的现状也比较满意,所以没有必要强行让他们改变。比如说一个比较偏僻小山村,人们的思想观念都比较落后,但是他们的生活都比较淳朴,人们都比较善良和厚道。他们生活得也比较安宁。保持淳朴和厚道,其实也是一种自然的美,应该是没有什么大错的。
“突然让他们接受山外的世界,那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封闭世界里,让他们接受新生事物,他们也学不会。就像我们现在的老人,玩不转智能手机是一样的。老年人玩不转智能手机就玩不转吧,非要让他们玩转智能手机干什么?
“那么‘上智与下愚不移’这种说法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孔子认为是没有什么不对的,不论是上智还是下愚,都是符合自然规律,都应该顺其自然。‘天道自然’就是天道规律,人类世界没有必要改变天道规律。天道规律也是改变不了的。
“‘天道’对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不论是聪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有自己的得失。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比比皆是。老实人不吃亏,很多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最起码老实人是吃不了大亏的。
“老实人人欺天不欺,我们见到的老实人被骗子欺骗,但是,骗子终究会被抓住,然后锒铛入狱。老实人就会接受教训,不再被人欺骗。这就是人欺天不欺的道理。说到底,聪明人还是愚笨的人,都是有存在的道理。
“关于‘上智’和‘下愚’,历来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而下愚就是‘困而不学者’。孔子也承认‘生而知之’,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重视后天的学习。
“智慧的人都有一定的天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一个大智慧者,重点还是后天的学习。不论是古代的先贤们,还是现代的学者们,那一个人不是通过认真学习才取得成就的?靠小聪明干出大事情的人几乎就是微乎其微。孔子在这里所说的‘上智’一定不是天生的智慧的人,更不是说‘生而知之’。
“有人说孔子所说的‘下愚’,就是‘困而不学者’。这和孔子所说的‘下愚’不是一个意思。孔子所说的‘下愚’,是指心智愚笨的人,这是天性。
“孔子所说的‘困而不学者’是说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人,是指懒惰的人。这两者就不是一种人。说孔子所说的‘下愚’就是‘困而不学者’,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有一个叫孔国安的人,在为《论语》作注释时是这样说的:‘上智不可使为恶,下愚不可使强贤。’有很多的人对孔国安的这一句话是这样理解的,‘上智’的人就是一件坏事都不做的大好人,而‘下愚’人就是一件好事都不做的大坏蛋。
“对于孔国安这句话这样理解应该是十分错误的。孔国安说的显然不是这个意思,如果孔国安说的意思是:‘上智的人就是一件坏事都不做的大好人,而下愚的人就是一件好事都不做的大坏蛋’,那孔国安这个人就是一个十分浅薄无知了。好像孔安国并不是一个浅薄无知的人,而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
“对于孔子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大家的争论实在太多了,多的使人无所适从。很多的人都认为,是人都应该有变化,是人都应该向更高层次变化。
“智慧的人应该向更高的智慧变化,愚笨的人随着生活不断变化,和外界不断交往,也会变的智慧。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不会一尘不变的。孔子的‘不移’似乎是在因循守旧,没有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其实,孔子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里,而且是一个极其智慧的人,他怎么可能不知道事物发展变化这个大道理?其实孔子要比我们这些普通人还要知道的多,而且对事物的变化的规律比我们这些常人要明白的多。
“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是在说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是说该变化的一定要变化,不该变化的就不要勉强的变化,变化也是随缘的变化。揠苗助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说,聪明人要变得更聪明,其实,一个人太聪明,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变化也是这样的,以免物极必反。
“笨人变得更笨,就失去了他忠厚淳朴的优势,就会让人讨厌。当然,聪明人也可以变得更聪明,太聪明的人也会让人讨厌。我们应该知道,笨拙也有他笨拙的可爱之处,笨人变得太聪明了,就不是那么可爱了。
“天生万物,万物各有形状,驴生驴,马生马,任凭他们各自的形状生长,随心所欲该有多好。愚笨的人不一定就会觉得自己愚笨就不好。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有什么不好吗?
“司马迁曾经说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司马迁在这里就是要告诉人们,任何事情不要过分的强求,还是自然一些比较好。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做事情不要过头,还是自己本来的面目最好。
“过分的要改变自己或者过分的要改变别人,都不一定是个好事情。眼睛还是自己的眼睛好,鼻子还是自己的鼻子好,脸还是自己原来的脸好看,心脏更是自己原来的好用,自己的东西不要随意改变。
“什么事情都不能过激,人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是这样的,物极必反,这是自然规律。
“孔子在这里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说己经很聪明的人你就不要再聪明了,聪明得过头了就是愚蠢。你己经是很愚蠢的人了,你就不要再愚蠢了,你如果再愚蠢就不再是人了,就该和猪牛在一起生活了。
“泱泱大千世界,纷纷人海如潮,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他就是他,各归其位,各得其所,静静的观看风起云涌,悄悄观看潮起潮落。美哉,大潮如海的人类大世界。”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