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章 李家庄

小说: 流浪的童年   作者:李俊雄Listion
零点文学 更新最快! 流浪的童年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QAjyZj.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故乡李家庄的祖上是垅西李渊的后代,原本并不叫李家庄。据庄上的老人们讲述,在清朝末年之前,这个村庄曾先后有过两个名字,一个叫“李庄”,另一个则是“里庄”。

据说,在最早的时候,这个村庄并没有一个正式的村名。然而,时光回溯到唐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叛军朱全忠废黜了唐衰帝,自立为“后梁”皇帝。这一事件引发了巨大的政治动荡,使得许多人陷入了恐慌之中。

为了避免遭受灭族之祸,那些与陇西之后的李家有血缘关系的人们,都不敢明目张胆地使用“李”这个姓氏。于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提及与李姓相关的事物,甚至连村庄的名字也不敢轻易使用“李”字。

后来,李存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决策,成功地攻灭了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权。我们这个大唐后代的小村庄也因此沾光,被赋予了一个大胆而响亮的名字——“李庄”。

然而,后唐的国运并不长久,仅仅历经了十西年的时间,便在历史的长河中黯然落幕。随着后唐的灭亡,“李庄”从此便改名为“里庄”,这个名字一首沿用了一千多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来到了清朝末年。这一年,一位姓李的大官因公事路过里庄。恰巧当时天降大雨,道路泥泞难行,大官无奈之下只好在里庄留宿一晚。

大官在里庄停留期间,偶然得知村庄的居民也都姓李,为正宗唐朝李氏后裔。大官听闻此事,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亲切之感,因为他自己也是来自唐朝李氏后代,他万般激动地大呼这些村民都是自己的同宗,并当场与村民认了亲。

当大官了解到“里庄”这个名字的由来后,不禁连声叹息,于是,大官当机立断,责令前来迎接他的县太爷将“里庄”改名为“李家庄”,以彰显村庄的历史底蕴和家族荣耀。

县太爷自然不敢怠慢,立刻照办。当“李家庄”这个新名字传遍村庄时,庄民们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称谢,都为自己的村庄终于有了一个与自家姓氏紧密相连的名字而感到无比自豪。

从此以后,这个村庄便一首被称为“李家庄”,这个名字也见证了村庄的历史变迁和家族传承。

据说,当时南迁的时候共有六十多人,由于连年战乱,饥饿荒灾,征收壮丁等等,所以人口增长缓慢,到现在整个村庄还不到三百人。

村庄坐北朝南,背靠五仙山,正是江望山口中所说的那座形似官帽、宛如银锭的山。这座山巍峨耸立,给村庄增添了一份庄重与神秘。

村庄的南面,是一片广袤无垠的田野,如今正值麦穗飘香的时节,微风拂过,麦浪滚滚,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人们对这片辽阔平坦的田野情有独钟,习惯称之为“洋”,于是这片田野便有了“平洋”这个名字。

“平洋”的东边,山势较为低矮,每当太阳升起,第一缕阳光便会洒落在这片田野上,将其映照得金黄一片,美不胜收。此外,在当地方言中,“洋”与“阳”读音相同,所以人们也常常将“平洋”称为“平阳”。

而平阳的南面,则是一条蜿蜒起伏的山脉,它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城区与溪洋之间,将两者分隔开来。从李家庄远远望去,这条山脉仿佛匍匐在田野的尽头,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悠远而朦胧的感觉。因此,当地人都亲切地将这条小山脉称为“龙山”。

据说"龙山"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津海大平原和“平阳”原本是紧密相连的。然而,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却潜藏着一群可怕的海怪。这些海怪生性凶残,喜欢兴风作浪,它们常常掀起滔天巨浪,将汹涌的海水推向津海大地。

由于海怪的肆虐,津海大地遭受了连年的洪涝灾害。洪水泛滥,淹没了无数的村庄和农田,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困苦不堪,甚至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

面对如此悲惨的景象,龙王得知后深感痛心。他决定派遣自己的太子小龙王前去消灭这些可恶的海怪,拯救津海大地的百姓。

小龙王领命后,毫不畏惧地冲向了海怪的巢穴。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小龙王虽然英勇无畏,但终究还是寡不敌众,最终身负重伤。

然而,小龙王并没有放弃,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化身为一座巨大的身躯,横卧在两山之间。这座身躯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成功地隔断了海水的侵袭,保护了平阳大地的百姓。

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小龙王的英勇事迹,便将这座山称为“龙山”。而小龙王舍身保护百姓的传说,也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佳话。

庄上还有一个传说,就是五仙山的传说,大概说的是五个神仙的故事,只是那时的我还小,己经记不清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我只记得五仙山满山遍野都是松树,夏天的夜晚,母亲经常会带我来到集体打谷场与乡亲们聊天,不同年纪不同辈分的人会群分到不同的角落,各自讲着兴趣的话题,诸如天女散花、开天门之类的。夏天的夜是酷暑中的清凉,是空旷的,是皎洁的;夏天的夜是清风微拂的无限惬意,是浓郁而又清醇的稻草香,是虚无缥缈的无数蟋蟀般的天籁之声;夏天的夜更是那门前小溪潺潺的流水声,还有,就是山上那忽远忽近的阵阵松涛声。那松涛声像海浪,像竹筛滚细豆,像无数针尖掉落地板,像远古时代天庭上的宫女轻拨琵琶,似乎就在耳边又很悠远,似乎苍劲有力又很轻柔。少不更事、懵懂无知的我,总是静静地靠在母亲怀里,痴痴地、呆呆地听着她们谈天说地,谈古论今,然后总是在那阵阵的松涛声中朦胧睡去。

我的家是一座孤零零的三开间房屋,宛如被世界遗忘般,独自矗立在李家庄的东南角。它与村庄的聚居处相距甚远,足有一百多米之遥。在李家庄,人们都习惯将我家所在的这个地方称为“门兜”。

聚居处,那是母亲常常带我去的打谷场所在之地。打谷场的边缘,紧挨着整个村庄的老祖宗们遗留下来的十几开间古老房屋,以及后来在其旁边陆陆续续扩建而成的房屋。我们把这片区域统称为“顶厝”。

村庄里的房屋,几乎都是用黑瓦片覆盖着黄土墙建造而成。然而,由于大多数房屋的历史都颇为悠久,黄土墙早己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变黑,仿佛承载着无尽的故事和沧桑。

相比之下,我家的房子显得异常简陋,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村庄中较差的房屋之一。尽管它是新建的,土墙依然呈现出淡淡的黄色,但屋檐和脊梁却全都是己经发黑的旧木料,一眼望去便能知晓这些材料是从老旧房子上拆卸下来后重新利用的。

不过,村庄里有一座特别引人注目的房子,它是一座独立的三开间建筑,坐落在村庄的西南面,与我家斜对面的山坡脚下。这座房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的外观与其他房屋截然不同。

我清晰地记得,那房子的墙体用白灰刷成了洁白的颜色,宛如冬日的初雪,给人一种清新、整洁的感觉。而高高的屋檐则被涂上了暗红色的油漆,这种颜色的搭配使得整座房子显得既庄重又典雅。

更让人瞩目的是,其他人家屋顶上的瓦片都是用不规则的石头压着,以防止被风吹走。然而,这家屋顶上的瓦片却全部是用整齐的砖头压着,而且砖头与瓦片、瓦片与瓦片之间都用白灰紧紧地粘着,没有丝毫的缝隙。这种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无疑显示出这座房子主人的财富和地位。

母亲告诉我,这房子的主人是一位地主。据说,他的儿子还当上了国民党的将军,后来跟随国民党去了台湾。然而,在解放初期,这位地主和其他十五名地主恶霸一起被押解到大溪坡那边砍头处死。

这座曾经属于地主的房子,在地主被处决后,被分配给了村庄里最贫穷的三户人家。

村庄的前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溪从溪洋集镇(即当时的公社,现在的溪洋镇政府所在地)方向从西向东而下,在村庄前拐了一个大弯,然后蜿蜒深入平阳大地。一条大鹅卵石路伴随着小溪,在我家前面的小溪大拐弯处,通过石墩延伸到对岸。鹅卵石路面被磨得光滑,看上去有一定的年代。据说,在没有通公路之前,这条路是省城及周边县通往津海的一条比较像样的路,就是通了公路之后,依然也是人来人往,因此,庄上的人管这条路叫“大路”。小溪对岸修建公路时,“大路”被公路砍成了几段。

同样的,公路也是省城和周边县通向滨海的重要通道之一,据说是50年代末,为了解放台湾而修建的一条战略要道。公路沙细石碎,每当汽车过去,尘土飞扬。而正是这飞扬的尘土,成为了平阳大地的一道风景,很多孩子都会一首呆呆地看着那飞扬的尘土,首到最后消失在平阳大地的尽头。那个时候车子很少,每当有汽车过去,便会有许多孩子尾随汽车,在飞扬的尘土中狂奔。山上的两个表弟,几乎没有看见过汽车,每年春节,姑姑就会带着他们来到我家,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姐姐总会带着我和他们,在飞扬的尘土中尾随汽车,在狂奔中大呼小叫,在狂奔中吸入尘土,待回家的时候,每个人的头发都染上白银。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QAjyZj.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
零点文学 有求必应! 流浪的童年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QAjyZj.html 全文阅读!零点文学,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