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玄元天师笑着对人间天使说道:“人间天使,我现在带你去看风景吧。”
人间天使不解的问道:“今天太清玄元天师还要给我讲课,怎么还有时间看风景?”
太清玄元天师说道:“我们可以一边看风景,一边讲课。这样也许会讲的更明白一些。”
太清玄元天师和人间天使来到了天柱峰的后面,有很宽的一片瀑布从天柱峰飞流首下,下到了青峰山的时候,又从青峰山奔腾而下,然后进入青峰江,飞奔而去。景色十分的壮观。
太清玄元天师和人间天使在一个凉亭的下面坐了下来。太清玄元天师说道:“我们今天就在这里一边看风景,一边讲课,这不是很好嘛。”
人间天使高兴地说道:“这里的景色实在太美了。在这里上课,我当然非常的高兴了。”
太清玄元天师说道:“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在这一章里面,老子是这样说的:‘上善若水。水利于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的“上善若水”几千年来,都作为名人雅士的座右铭,悬挂在最显眼的地方,被无限的尊敬。‘上善若水’作为老子的大智慧,被人们世世代代的所推崇。
“两千多年以来,大多数的人们对‘上善若水’有很多的解释,最为普遍的、最为简洁的解释就是:‘最善良的人有水一样的品德’;也有人解释为‘人最大的善,就像水一样的柔弱善良’;也有人说‘上善若水,就是说人的的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争利。心甘情愿的居于低洼的地方和不好的环境,柔软善良而不居功自傲。’
“大家对于‘上善若水’这样理解或者是那样的理解,都没有什么太大的错误,古汉语它本身就不那么很好理解。再说,水本身就具有善的行为,也具有高尚的品格。
“不管是怎么样的理解,大家只是看到了水的善良和水的高尚品格。其实,如果只是这样理解‘上善若水’,这就对老子的大智慧打了几分的折扣。
“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本意来看,‘上善若水’里面的善,说的不是善良的意思。这里的‘善’是好的意思,‘上善’是最好的意思。‘上善若水’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最好的行为、最好的做事情的风格,就是要像水一样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是最接近‘道’的一种行为,水是最符合‘道’的行为规范,人最好的处事方式,最好的做人方式就是要像水一样顺势而为。
“老子是一个大智慧的人,他不可能认为水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善良,就是不争。水能淹没村庄,水能淹没农田,表现出来的是那么的无情,所以人们都知道水火无情。无情能算得了善良吗?水应该不存在善良。
“水是不争吗,好像也不是。老子一定会见过大江大河的,大江大河的特点就是壮观、汹涌澎湃、逐浪滔天、奔流不息、争先恐后、势不可挡,水怎么会是不争呢?
“水不是不争的,长江滚滚东流水,黄河飞流首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们都是那么争先恐后的奔向远方。所以水一定是争先恐后的,没有不争的道理。
“水不和万物争高低,不是不争,而是善于改道前行,最终还是要奔流不息,首奔大海。
“能争过的地方它是一丝一毫都不会放过的,为什么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说水能争的地方从不放过,我们常常遇到的大堤溃坝,河道溃塌,滔滔的洪水淹没大量的村庄、街道、农田,那是多么的可怕。
“水只要有机会它一定会奔流不息,不达到目的永不罢休。前面有高山,它一定不会翻山越岭,它一定会千回百转的绕过大山,继续奔流。所有它过不去的地方,他一定会绕道而行,他不会与万物争高低。水不会与高山争高低,也不会与大地争高低,永远从低处流下。
“水远能长流不息,最后流向大海,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水看起来和谁都不争,最后谁都争不过它。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这个道理,不争才是最大的争,而且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就是老子说的水的不争。
“老子所说的‘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说的是那么的诚恳亲切,我们都可以仔细的想一想。世界上的万物,哪一样可以离开水而生存?可以肯定的说,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离不开水的,水滋润了万物,万物都得到了水的好处。
“可以说,水养育了万物,可是,水从来没有要求得到万物的回报,而且万物也从来没有对水有什么回报。水更不会居功自傲,也不会因为得不到回报而拒绝滋润万物。
“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说的是在说水不和万物争好处,争利益,水更不会和高山争高低。
“水更没有柔弱的特性,水应该说不具有柔弱的特性。我们平时所说的大浪滔天、惊涛骇浪、汹涌澎湃、水火无情、滴水穿石等等这些词汇都是形容水的彪悍,形容水的势不可挡。如果水真是柔弱的,人类就不会用这些词去形容水的气势。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水缸里的水、水井里面的水是那么的平静,是那么的柔和,这都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水是不会永远的屈从在水缸里面,也永远不会屈从在水井里面。水最终还是要奔流不息。
“当我们看到洪水奔流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江河湖海逐浪滔天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水有多么的强势,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一点也看不出水的柔弱。
“如果人类把水看的柔弱可欺,那就大错特错了。要让水能够很好的为人类服务,就必须遵守水的习性。
“我们都知道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舜派鲧去治水。鲧用的是堵的办法治水,没有成功。舜又委派了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治水的办法是疏导,禹治水取得了伟大的成功。
“老子要告诉人们,水看起来柔弱,其实,水是十分坚强的,水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水是要奔流不息的。水奔流不息的办法永远是向着低处走,永远不会失去任何向前流淌的机会,永远是顺势而流。
“老子在这里告诉人们,人要像水一样,做事、做人都应该顺势而为,顺势而为不但能够成全自己的事业,最重要的是能够保全自己。所以说,水最大的特点绝对不是善良,也绝对不是不争。水的最大特点就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水是最接近‘道’的,主要是说‘道’讲究的是‘天道自然’。‘天道自然’是老子为人类世界总结出来的一个大智慧,也是一个大道理。‘天道自然’引申到人,那就是顺势而为。智慧的人永远是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表现出来的就是柔。人常说做人就要刚柔并举,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柔能和刚齐头并论,柔一定不会比刚弱势,滴水穿石,就是说柔的力量是无限大的。
“智者就是如此,一定是刚柔并举。也就是说有智慧的人,最为讲究的就是顺势而为,从来都是量力而行。
“水从不奢望漫过喜马拉雅山,但是他从不允许大洋中脊和海岭突出水面。它也从不让高山让道,永远是顺势而为,一切顺其自然,就是千回百转,也要奔流不息。水的这种做法就很接近‘天道自然’,所以老子特别崇尚水的所作所为。
“水能够居于‘处众人之所恶’之地,这就是说水所居的地方,大都是低洼的地方,也就是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水居于低洼的地方,其实是在蓄势待发,当时机成熟的时候,水就会冲出低洼之地,奔向远方,最终到达大海。
“蓄势待发,这就是水的一个特性,低洼处的水随时都会冲出洼地,奔向远方。老子在这里就是想告诉人们,在你力量不够的时候,就应该在不显山,不露水的地方养精蓄锐,蓄势待发,等待有利的时机。
“老子告诉人们水待在低洼的地方,就是蓄势待发,人要努力学会水的习性,能伸能屈,学会蓄势待发。如果水永远甘于待在洼地方无所作为,人完全没有必要学习它这种甘愿堕落态度。
“说到底,水不是不争,水也不是柔弱,水更不是甘愿身居洼地,而是一种大智慧。以不争的方式取胜一切,水以柔弱的形象,以坚强的毅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在低洼处蓄势待发,随时准备着奔流不息,这就是水的大智。
“老子在万物中最为赞美的是水,赞美水的原因,就是水最接近于‘道’。因为水没有固定的形式,遇到圆器物它立即就变圆的,遇到方器物它立即变方的,随时改变形状,随遇而安。
“水在天,它即成为雨、雪、云、雾,水在地,就会汇成江河湖海。不管千变万化,它永远是不屈不挠,顺势而为。
“老子在这里要告诉人们,人也要像水一样顺势而为。顺势而为其实就是一种大智慧,不与天争,不与地争,不与人争,不与时势争,不与命运争。不争不是不为,而是要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就是顺天时,避逆势,待势而为。水就是这样的,不论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就是一个低洼的小水坑,它也能安心自己的位置,等待天时的变化。遇上疾风暴雨的时候,他就会奔腾而出,一泻千里。
“人也是这样的,人要活得自在,就要顺应天时,顺势而为。能顺应天时的人,能顺势而为的人,一定是一个大智慧的人,没有智慧的人是难以做到顺势而为。
“水能顺势而为,这是水能顺应‘天道’。人能顺势而为,也是顺应了‘天道’。人能顺应‘天道’,必须要有大智慧,没有大智慧的人,认识不到什么是‘天道’,也就不会顺势而为。
“比如说:刘邦打天下,张良、萧何、韩信是刘邦的得力助手,历史上称为汉初三杰,张良协助刘邦打赢了楚汉战争,建立了大汉王朝,册封为留侯。在张良权力鼎盛的时候,依然淡出权力中心,随赤松子云游西海,安度晚年。
“像张良这样有大智慧的圣人毕竟是少数。我们都知道大量的开国功臣都会含冤而死,他们的死与他们的智慧太低有很大的关系。最主要的还是不能顺势而为,遵‘道’而行。和张良同为汉初三杰的韩信就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
“水永远按照‘天道规律’而动的,水永远是不会违背‘天道规律’。永远是顺势而为,不会逆水而上。水没有烈火那么的炽热,也没有石头那么坚硬,但是水可以灭火,水还可以滴水穿石。人类要努力学习水的德行,顺势而为,顺‘道’而行,天之大吉。”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