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2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小说: 六道善经   作者:乾亨
零点文学 更新最快! 六道善经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太清玄元天师和人间天使在林荫小道上散步,太清玄元天师微笑着问道:“人间天使,听说你在人世间的时候是一个教书先生,一定是一个贤人了。”

人间天使笑着说道:“我在人间曾经是一个小镇子上的一个小学教师,不过己经退休了。一个小学教师,自然不是什么贤人,退休以后就是一个闲人。”

太清玄元天师说道:“人间天使不要小看了自己,小学教师也是一个教书先生,应该属于一个贤达之士。人间天使虽然只是一个小学教师,但是,一定是一个人世间的高人,否则西大天尊怎么会命你为人间天使。”

人间天使说道:“我怎么都觉得我就是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普通人,为什么会到上天界来我就不知道了。”

太清玄元天使说道:“人间天使一定有超凡脱俗之处,只是你自己不知道罢了。”

人间天使笑了。

太清玄元接着说道:“今天我们就讲‘不尚贤使民不争’。在《道德经》第三章里面是这样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以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所说的大概意思是:如果不推崇贤能之人,就可以使老百姓之间不互相争名夺利;如果不贵重珍奇异宝之物,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盗;如果不炫耀可以引起贪心的东西,老百姓就不会产生邪念,就不至于让老百姓心智迷乱。

“老子认为大智慧的统治者治理天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净化人的心灵,让老百姓淳朴、自然、厚道,让老百姓不要有非分之想,更不能让老百姓心生邪念。要做到这一点,最为主要的就是要满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

“老子还认为,大智慧的统治者想让老百姓吃饱穿暖,就要鼓励老百姓辛勤劳作,强健老百姓的体魄。老百姓身体健康,就可以劳动养家,生活就有了保障。老百姓有吃有穿,就不会有欺诈的邪念,就是那些心生邪念的人就没有了可乘之机。以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事情。

“老子的这一段话,几千年以来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引起了许多人的胡乱猜想。对于老子的思想有了质疑。认为老子这样说,有愚民的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推崇贤人成为一种时尚,不但孔子主张崇尚贤人,以后的孟子、荀子等人,都十分推崇尚贤,墨子那就更不用说了,墨子就是一个尚贤的高手。

“老子本人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个大贤,他却反对尚贤,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不理解。特别是‘常使民无知无欲’,更是很多的人难以理解,这不就是让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吗?

“几千年以来,很多人对于老子的这一思想总是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有的人干脆避而不谈。就是谈起这个问题也是深入浅出,好像无法深谈。甚至有些尖酸刻薄的人怀疑老子的人品有问题。有些厚道之人,会以历史的局限性来回避这个问题。

“其实,这肯定不是什么老子的人品问题,也不是历史的局限性,这是人们对于老子大智慧的不能理解,因而,产生了对于老子大智慧的一种误解。

“由于人们对于老子大智慧的误解,几千年以来人们都是在回避老子的这个大智慧,因而老子的这个大智慧发挥不出大的作用。这个问题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也长期困扰着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

“老子不加避讳地告诉统治者,‘不尚贤,使民不争’。对于老子‘不尚贤’人们总是觉得很不好理解,不好理解的原因,是贤人就是人类的精英,人类怎么可以不崇尚人类的精英。

“要说明‘尚贤’和‘不尚贤’这个困扰了世人几千年的问题,我们首先还是要弄个明白,什么样的人是“贤人”?

“简单地说,贤人应该是有学问的人,有才能的人,有道德的人,有谋略的人。贤人一般来说做事情完全能够顺应天道、地道、人道的客观规律。

“贤人所说的话能够成为天下人的准则,人们如果能够按照贤人所说的话去做事,成功的几率就会很大。比如说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管仲他们都是人类的大贤人,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人类世界两千多年。

“当然对于贤人的标准,大家的评判都有所不同,孔子有孔子的评判标准,孟子有孟子的评判标准,墨子有墨子的评判标准,韩非子有韩非子的评判标准,晏子有晏子的评判标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贤人就是“道行”很深的人。只有“道行”很深的人才能算做贤人。因为“道”是圣人治世的根本,“道”也是每一个修身人的修身根本。

“历代圣贤都十分推崇尚贤,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孔子、孟子、墨子都十分推崇尚贤,他们认为不尚贤,人类就不能进步,天下就不能太平。

“老子提出了‘不尚贤’的主张,很多的人都不能理解。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尚贤’就是为了要让有本事的人治理天下,这应该是没有什么错的。

“老子提出‘不尚贤’的主要原因,是老子一贯主张‘天道自然’思想。‘天道自然’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那么‘尚贤’就是明显的悖逆了‘天道自然’的‘大道’精神。‘道’是在周而复始,不辞辛苦的运行,生化出了宇宙天地万物,并不据为己有,无私无欲,这就是‘天道自然’。

“老子认为,圣人治理天下,就应该尊‘道’而行,‘不尚贤’就是最好的顺应‘天道自然’。圣人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就会是一个太平盛世,不需要尚贤。

“春秋战国时期,尚贤的风气很浓,各国为了强国富民,都是不遗余力在招贤纳士,以表示他们尊重人才。通过尊重人才,达到扩充势力,雄霸天下。

“那个时候的所谓的贤者,一个个横空出世,奇计迭出,搅得天下不得太平。只有在天下不得太平的时候,就可以彰显出‘贤人’的贤名,展现出‘贤人’的才华,最终就会导致天下大乱,使得民不聊生。

“在老子看来,当时的贤人也没有一个标准,社会上认为是贤人的人未必真的就是贤人,社会上认为不贤的人未必真的不是贤人。当时很多的奸佞小人充斥在贤人的群里,冒充贤人。其实,奸佞之人往往看起来是大奸若忠。

“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达官贵族为了表示自己推崇贤人,就豢养大量的门客,有名的西大公子豢养的门客都不下三千。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门客都能干些什么事情?门客的花样太多,来路也不是正道,不用说大家都会想出来的。有的装神弄鬼,有的胡说八道,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奇思妙想,有的奇谈怪论。更多的是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互相陷害。

“比如说,李斯就是吕不韦豢养的门客,为了取得秦始皇嬴政的信任,李斯不惜陷害他的主人吕不韦,逼迫吕不韦不得不自杀。李斯还不惜杀害他的同门弟兄韩非子。门客里面像李斯这样有才无德的人不在少数。不管怎么说说,李斯还是有才的。其实门客里面既无才又无德的人占绝大多数。

“鉴于这一种情况,老子应该是睁眼看世界的人,应该是一个大明白的人。老子提出了‘不尚贤’应该是非常正确的。老子提出的‘不尚贤’,最主要还是为了回归‘天道自然’。

“‘老子认为‘不尚贤’。就是不干预,不干预就是‘天道自然’。‘不尚贤’就是让天下的有才智的人,按照‘天道自然’的‘天道’法则,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安稳的做出自己的业绩。让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性,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按照‘天道自然’的规律,让人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社会就会有序的和谐的运转。

“‘不尚贤’就是顺应了‘天道自然’。无序的‘尚贤’,就是悖逆‘天道自然’。无序的‘尚贤’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欲望,在各种各样的欲望的推动下,就会有大量的投机取巧的人投机钻营。像李斯这样的有才无德的典型人物投机钻营者,就会断送大秦帝国的大好前程。

“其实,是贤人不需要推崇,他本身就自带光芒,像人们常说的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管仲等人,还需要推崇吗?推崇出来的贤人大部分都是像李斯、苏秦、张仪、易牙、开方、竖刁这些欺世盗名,投机钻营,胡作非为,胡言乱语的小人。

“老子的‘不尚贤’就是认为圣人治国理念能够和‘天道自然’衔接起来,做到天人合一,实现百姓安居乐业,实现天下大治。这就是老子‘不尚贤’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老子紧接着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是民心不乱。’从字面上来看,说得好像很简单,就是在说,不贵重难得的东西,老百姓就不会沦为盗贼;不炫耀能够引起人们欲望的东西,民众心智就不会迷乱。

“其实这里还是在说‘大道’的思想。不论是贵重那些难得的货物,不论是在炫耀能够引起人们贪心的东西,都是悖逆了‘大道’精神,都是不符合‘天道自然’,因为‘道’超然的形态,是没有欲望,更没有贪念。

“老子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一句话是说,如果不炫耀,就不会引起使人贪欲的事物,民众心就不会被迷乱。

“老子的这句话,说得好像很现实,好像更加适合物欲横流当今的人类世界。老子生活的那个年代不知道有什么东西可以炫耀,而且还足以引起人们的贪欲。

“但是,今天的人类世界,确实有了足够多的东西让人可以炫耀,这些东西也足以引起人们的贪欲。比如说,高档的汽车、高档别墅、高档饭店、金银珠宝、古玩字画、美女如云、挥金如土、还有私人飞机都可以引起人们的贪欲,也完全可以使人眼花缭乱,更可以使老百姓的心智迷乱。

“但是在老子看来,这些都不值得炫耀,因为每个人对于物质的享用都是有定数的,‘道’在生类的时候己经制定‘天道规律’,对于人类的吃、穿、住包括人的寿命,都有一定的限

制。

钱再多,一日三餐三碗饭足矣。你的房子再大再多,不论是三百套还是六百套,你睡觉的地方也就只是一张床。你就算是权

倾天下,也有灰飞烟灭的那一天。

在这一句话里面,老子主要是要告诉人们一个真理,那就是‘天道自然’。‘天道’是最讲公平的,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不应该有贵贱之分,也不应该有贫富之分。

“因为‘天道’没有赋予任何人的特殊待遇,所以人类世界,不应该有什么可炫耀东西,其实也没有值得炫耀的东西,人最终都是要尘归尘,土归土的。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告诉人们:“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以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圣人之治,是说有‘道’的、大智慧的统治者治理天下的事情。有‘道’的人治理天下,就必须让老百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所谓的虚其心,就是让老百姓不要想得太多。比如说一个种地的农民就应该想着怎么把地种好,多产粮食,让全家人吃饱穿暖就足够了,这就是一个人的本分。

“如果一个种地农民不想着怎么种好地,总想着造反当皇上,那就太不现实了。不但影响了社会的安宁,也影响了本人和全家的生活幸福。

“那么,怎么样才能使老百姓‘虚其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实其腹’。人常说民以食为天,说的就是让老百姓吃饱穿暖问题。如果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你让他不胡思乱想也是不现实的。如果老百姓吃饱穿暖了,有了强壮的身体,生活过得安宁、快活,自然就不会想入非非了。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里所说的无知无欲,这个“知”不是“智慧”的意思,也不是“知识”的意思,老子在这里说的“知”就是“知道”的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礼仪、祭祀活动都非常的繁杂,而且各种礼仪活动都非常的多,如果老百姓参与这些活动,必然会耽误农耕生产,所以西周的时候就有农民不学礼的思想。

“老子自然也不愿意让老百姓学习这些繁缛复杂的礼仪,认为老百姓没有必要知道这些没有用的复杂的程序。还有那些攘灾、驱鬼、祈福等装神弄鬼的事情,老百姓也没有必要知道。

“这里所说的无知无欲,就是说该让老百姓知道的就让老百姓知道,不该让来百姓知道的就不要让老百姓知道。知道没有用处的东西实在没有必要。说句实在话,在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的老百姓能够踏踏实实的生活,能够吃饱穿暖,就是老百姓最大的福气。

“天下的老百姓保持心灵纯真、淳朴,这样就顺应了‘天道规律’,也就顺应了‘天道自然’。老百姓也不需要太大的欲望,安居乐业,享受太平盛世,就是老百姓的福祉。

“民众只有无知无欲,就不会想入非非,更不会心生邪念,从而使天下的老百姓达到一种淳朴的自然状态。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衣食无忧,才能安居乐业。只有老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天下才能太平。老子认为这就是圣人之治,这就是无为而治,这就是最好的治理国家的办法,这就是最好的人类的生命状态,也是最好的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
零点文学 有求必应! 六道善经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全文阅读!零点文学,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