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山虽然不是很大,但是看起来非常的有气势,站在山顶上,你就可以看见丁山书院被顶山围了一个半圆。顶山就像是是一个大怀抱,把顶山书院紧紧地抱在怀里。
人间天使微微一笑说道:“我怎么觉得这顶山书院的风水非常地好。躺在顶山的怀抱里,让人觉得是那么的舒服。”
曾子宗圣哈哈一笑说道:“明面上儒家是不讲究风水的,但是,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儒家思想或多或少的掺杂了一些道家的思想。风水学儒家并不反对。”
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都笑了起来,笑的是那么的开心。
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坐下来以后,曾子宗圣指着黑板上的“礼”字说道:“我们今天讲的是一个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礼’。‘礼’是五常之一,排在五常的第三。
“当我们说到‘礼’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想到了做人要有礼貌,做事情要讲究礼节,对于年龄大的人要讲究礼行,开车要礼让行人,特别是当今的社会,求人办事情就要送礼,不送礼好像这个人不懂得礼行,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其实儒家思想说的‘礼’没有那么的复杂,儒家思想的‘礼’是一个崇高的道德范畴,孔子主要是通过‘仁’和‘礼’来构建一个法常完整的儒家思想的道德体系。这个思想道德体系,就是人们熟知儒家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
“‘仁’体现人‘道德’的观念,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世界。‘礼’追求的是一种政治制度、社会秩序的完美。通过‘道德’建设和制度建设,完成一个完美的国家体制建设。
“‘礼’也是一种很好的治国方略,孔子认为周礼是人类最好的治理国家的礼法,所以孔子一生追求的就是“克己复礼”,就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礼’表示‘礼法’。在西周时代,‘礼法’有着广泛的约束力,‘礼法’不但对于老百姓有一定的约束力,对当时的贵族士大夫也有很严格的约束力,甚至对于当时君主的作为也有着一定的约束力。
“孔子说:‘礼呼!礼。夫礼所以制中也。’孔子说的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礼’就是一种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是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规范化。
“‘礼’就是要约束人们做事情要做到恰到好处。这里孔子明确地告诉我们,‘礼’是一种制度的规范。‘礼’能够在政治上发挥作用,也能够在制度上发挥作用。‘礼’在制度上和政治上所发挥作用,也就是礼制、礼治。
“礼制也好,礼治也好,都是建立各种典章制度,用各种典章制度来规范上至君主,下到百姓的行为,这样,统治者就能够达到对民众的统治。这就是‘礼’在政治制度上所发挥的作用。
“‘礼’在社会教化上的作用,主要是‘礼教’。这个‘礼教’主要包括人们在各种社会制度中的规范,这里面就包括各种节日活动和婚丧嫁娶等,所必须要有的一种规范行为。在一点上来说,‘礼’也可以起到约束人心的作用。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何礼’。这就是孔子为人类社会做出的一个最大的贡献。这就是孔子在说对于人的教育的问题,孔子就是希望通过对人们的教育,使人能够做一个有修养人、有道德、有品质的人,也就是说孔子希望人人都能成为正人君子。
“儒家思想所说的‘礼’,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各种规章制度,或者说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当然也包括各种礼节、礼仪、礼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时的‘礼’是有一定的约束力。‘礼’不但有约束人的行为的作用,还有约束人的思想的作用。西周时期‘礼’的约束力是非常大的,甚至比当今社会的法律还要严格很多。
“西周时期国家要求他们的子民一定要遵‘礼’而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当时‘礼’的普遍性和严肃性。
“孔子为了使人们更进一步的明白什么是‘礼’,孔子说:‘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
“这些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恭敬如果不符合‘礼’,那就是土气,也可以说是一种粗野;一个人如果过分的对人恭顺,这样就不符合‘礼’了,这就是一种谄媚;一个人虽然表现的十分勇敢,但是他的勇敢如果不符合‘礼’,那他就是大逆不道,就是犯上作乱。
“我们知道孔子念念不忘的就是‘克己复礼’,他总是想着有那么一天,能够恢复西周的周礼,从而实现‘克己复礼’的成功,实现了‘克己复礼’,就可以天下归‘仁’了。
“说得更明白一些,孔子要复的‘礼’,那就是西周的周‘礼’,孔子一首认为西周的‘礼’法制度是最好的,西周的‘礼’法制度也是最完美的‘礼’法制度。
“西周的周‘礼’到底有多么的好,毕竟己经过去三千多年了,我们对于西周的‘礼法’制度了解的己经不是很多了。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西周时期的能人异士比较多,特别是演绎《周易》的周文王,辅佐周武王打江山的姜太公,还有周公旦,这些都是神仙一样的人物,由他们先后制定的‘礼法’制度,一定是一个十分完美的‘礼法’制度。
“西周时期的政治清明,‘礼’法完善,这里面就包括了官吏设置完善,各种政治制度的完善,各种经济制度的完善,各种文化制度的完善,都非常的完备合理。也可以这样说,西周的‘礼’法制度的完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实现了依法治国。
“西周的轻徭薄赋,使当时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百姓生活相对富裕稳定,是一个标准的国泰民安的历史时期。也使社会进入了一个高度文明的历史时期。孔子极力主张恢复西周的‘礼’法,自然有他一定的道理。
“因为孔子所处的年代是春秋末年,正是天下大乱的时期,孔子最痛惜的是春秋时期‘周礼’己经是礼崩乐坏。孔子一首认为由于没有了西周的‘礼’法制度,所以天下才大乱了。
“孔子十分痛恨的是,在春秋末年的时候,天下一片混乱,各国之间忙于混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服从东周“宗主国”的统治。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这件事情越来越渺茫。恢复西周的‘礼治、礼制’很难实现,所以孔子感到十分的失望。
“当时孔子看到的是‘天下无道’,失礼失德,社会动荡不安,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孔子看到恢复西周‘周礼’无望的情况下,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奔走列国,央求各国的君主实施‘德化’、‘礼治’。
“孔子告诉各国的统治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能够‘以德治国’,就像北极星一样,众星就会围绕着他。
“统治者怎么才能像北极星一样,让众多的星辰围着他转?孔子告诉统治者‘居其所’。‘居其所’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统治者老老实实的待在统治者该待的地方,不要瞎跑乱蹿,不要瞎指挥,也不要胡作非为,明白自己的职责,照着自己的职责去做就可以了。
“这里最主要的还是在说道德的事情,也就是说统治者要对自己的道德品质进行自我修养,做一个有德性的统治者。孔子一贯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服人,其实以德服人,就是一种大智慧。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的起源应该说是来自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原始部落的时候就有了祭祀活动,到了夏朝、殷商时期,‘礼法’制度己经日趋完善。
“到了周朝的时候,重新制定了礼乐制度,周公旦在朝廷专门设置了礼官。礼官就是专门掌管天下的‘礼仪’的官员,把天下的‘礼仪’制度推向了一个十分的完美的历史阶段。所以,孔子十分的推崇西周的‘礼法’制度。
“随着‘礼法’制度的不断完善,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就不断的得到了完善,等级制度也就合法化了。‘礼法’制度催生和深化了等级制度,有了等级制度,就有了穷富、贵贱、长幼、亲疏的区别。‘礼’的主要作用就是约束、限制和平衡这种严格意义上的等级制度。
“等级制度的产生到现在己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就是对等级制度规范化也己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几千年以来,等级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当然,不管怎么说,等级制度还是一种落后的制度,早晚都是要被废除的一种制度。人类社会要进步的,社会就必须要实现公平、平等的原则。
“孔子希望回到西周的等级制度,因为西周的等级制度有‘周礼’的严格规范。当等级制度失去了规范,就像马没有了缰绳,等级制度就会变得面目狰狞,人的心态就会扭曲,社会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一片混乱。
“在‘礼’的建立之初,其目的还是为了调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希望国家稳定,社会平和,人民生活富裕,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性。正如孔子的弟子有若所说:使‘礼’达到和为贵,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和谐相处。
“儒家思想特别强调‘礼’背后的文化,‘礼’的文化重点讲的是要提升全民的道德水平,也要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更主要的是要提升全民的生活品味。
“《诗经》里面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所说的还是一个人的生活品味问题。至于当时老百姓的文化素质怎么样,道德水平有多高,我们不得而知,从《诗经》里面看,人们的生活品味一定是极高的。
“其实,‘礼’讲的不只是一种好的政治制度,也在讲一种美好的的生活方式。《诗经》里面讲的不论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还是丰收的场面,不论是吃穿用度,还是山水风情,不论是女子的一颦一笑,还是男人的潇洒自如,都是那么的美好、和谐,都能令人十分向往的。
“‘礼’实际上也是对社会文明的要求,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全民的道德素养、文化素质和生活品味。孔子的主要思想也是希望人在道德的范围内活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不要超越出道德的底线。”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