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和往日一样,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来到了顶山的读书亭,他们坐下来以后,曾子宗圣微笑着问人间天使:“人间天使同学,你己经来到丁山书院好几天的时间了,对于这种教学方法,有什么想法吗?”
人间天使说道:“先生讲得很好,学生听的非常的明白。”
曾子宗圣高兴地说道:“只要人间天使同学能听明白,这就太好了,人间天使能听明白,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都开心的笑了。
曾子宗圣还是指着黑板上的那个大大的“信”字说道:“我们今天讲的是‘信’。‘信’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信’也是儒家思想道德范畴里面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信’在儒家思想中也是占一个重要的地位。
‘信’是儒家思想道德范畴里的内容,‘信’就非常的讲究道德理念。‘信’是以道德为基础,有道德的人才会讲‘信’,没有道德的人自然不会讲‘信’。
“‘信’是做人的根本。就是我们平常都在说,人无信不立,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就不会被别人所认可。当一个人不被别人认可的时候,生存的空间就会非常的狭小,生存就会非常的困难。当一个人生存都非常困难的时候,也就不可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说起‘信’,在我们的感觉中,好像比较单薄。这个时候我们自然就会想起‘诚信’。如果只是讲‘信’,那它和‘诚信’不是一回事。‘诚’和‘信’是分开讲的,‘诚’是‘诚’,‘信’是‘信’,它不是一个意思,讲的也不是一个事情。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里说的‘诚者,天之道也。’就是说‘诚’属于‘天道’规律。‘天道’是有规律的,这就叫作‘天道规律’。人世上所有得人,做人也好,做事情也好,都是要遵守‘天道规律’的。‘诚’就是符合‘天道规律’的。‘诚者,天之道’,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思诚者,人之道也。’这里的意思就是,追求真诚的人,追求诚实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就顺从‘天道’,也符合‘天道规律’。人那把‘诚’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就能够通过实践‘真诚’、实践‘诚实’,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这孟子把一个‘诚’说的是这么的玄妙,拔高到了‘天人合一’境界,看来这‘诚’还真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东西。
“‘诚’和‘信’一样,都是儒家思想道德范畴里面的一个内容。孟子在这里把‘诚’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认为人做到了‘诚’,就顺从‘天道’,就能实现‘天人合一’。
“《中庸》里面是这样说的:‘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中庸》里面说的这一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诚’的自然法则,也强调了‘天道’和人类的‘道德’之间的关系。‘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进一步把天、人、物用‘诚’贯通到了一起。表现出了‘诚’在道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信’,说的就是‘真信’、‘守信’和‘真实’。‘信’主要是在说‘信’守承诺的意思,也就是说言行一致的意思。‘信’就是信任的关系,信任的关系就是互信的关系,要么我相信你,要么你相信我,要么我们互相相信。
“‘诚’和‘信’本来是分开的,各讲各的。本来就是‘诚’是‘诚’,‘信’是‘信’。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管仲。首先把‘诚’和‘信’合起来讲,所以,管仲首先提出了‘诚信’的论点。
“管仲在《管子·枢言》里面是这样说的:‘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王非常的重视‘诚信’,正是由于先王重视‘诚信’,天下的诸侯国都团结的很好。管仲这句话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句话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说有了‘诚信’可以使天下的诸侯国就会团结的很好,在这里,管仲把‘诚信’看做是天下道德的基础。
“‘诚’和‘信’合起来同样也是‘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都十分推崇‘诚信’,儒家的大圣人都对‘诚信’说了很多的名言至理,‘民无信不立’、‘不信不立,不诚不行’都是对‘诚信’的肯定。
“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里面,每天都面对的是芸芸众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面,好人坏人没有明显的符号,辨别人的办法不是那么很多。所以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辨别一个人的好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诚信’。
“大家都有一个简单的概念,‘诚信’的人就值得交往,谁也不会愿意和一个不‘诚信’的人交往。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诚信’对于人来说,它的价值非常高。
“‘诚信’的人,他做人价值也非常的高,不‘诚信’的人,他做人就会没有什么价值,因为,没有人愿意和一个不‘诚信’的人交往,就是因为不‘诚信’的人没有交往的价值。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何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一段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这个人在世界上就会生存的非常艰难。
“一个人没有‘诚信’,就像牛车没有了大车辕和车辕前的横木连接的那个关键的零部件,也像马车没有了辕前两端的木销是一样的。
“从孔子的这一比喻我们可以看出,人没有了‘诚信’,那简首就没有办法做人。做人首先就是讲‘诚信’,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做人最讲究的还是‘诚信’。
“其实,‘诚信’不光是在说一个人做人要‘诚信’。不论是一个人也好,一个组织也好,一个国家也好,都是需要讲究‘诚信’,都是要做到‘以信为本’。
“一个人如果失信于人,就是丢了修身立命的根本。纵使你有过人的天赋,如果失‘信’,那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做人、做事就会做的很不成功。
“作为一个团体也是一样的,也是一定要守‘诚信’。如果一个团体不守‘诚信’,这个团体就很难立足于社会,就会被这个社会所抛弃。
“比如说,制假售假的团队,就算他的团队的经营再好,这个团队最后还是要走向灭亡的。因为制假贩假它本身就是一个失‘信’表现。‘无信不立’,这句话说的是真的。
“一个团队如果不建立“诚信”风范,就很难融入社会的这个大环境,团体的业务自然也就兴旺不起来,最后也只能是散摊子。‘信’对一个团队也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这个团队存亡的大问题。
“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如果一个国家不讲‘诚信’,总是欺骗自己的国民,对自己的国民不守‘信’,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就不会拥戴这个国家,就会反对这个国家得统治者。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际上不讲‘诚信’,国际声誉就会比较糟糕,别的国家也就很少和你交往,也许就不会和你交往,甚至会排挤你,孤立你。长此以往这个国家就会走向衰败。
“可以这么说,‘信’是成功之本,‘信’的作用非常巨大,‘信’可以让每一个守‘信’的人受益一生。‘信’是立业的基础,‘信’是事业长足发展的基石,‘信’是立国之本,是富民安邦的长久之计。
“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朝的最后一位正式的皇帝,也是一个亡国之君,在李自成快要打进北京城的时候,他吊死在了北京城里的煤山,就是现在的景山。
“说起朱由检,很多人都同情这个亡国之君。不少的人都在说,明朝的灭亡,不在君而在臣。君不是亡国之君,臣皆是亡国之臣。这就是说,明朝的灭亡,皇上朱由检没有过错,而是一群满朝文武大臣们不负责任的结果。
“那就是说,崇祯当皇上的时候,满朝的文武都是坏怂,奸臣当道,致使大明王朝灭国。当时的大明朝廷里面的文臣武将就没有一个好东西,就是一群大坏蛋。
“真的是这样吗?好像真的还不是这样的。朱由检在位十七年,总共换了十七位刑部尚书,五十位内阁大学士;杀了十八位一品大员。由于朱由检猜忌心太强,每位宰相的任期没有超过两年的,这样的结果是朱由检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这一切自然和朱由检的苛刻、猜忌、多疑、不信任有很大的关系,大明朝的灭亡和朱由检的多疑、猜忌是分不开的,这样说是没有错的。
“据说朱由检这个人的脾气很古怪,动辄就是发怒、问罪、砍头、凌迟,加剧了君臣之间的隔阂,君臣之间,同僚之间互相猜忌,大臣们不敢说真话,假话充斥在朝廷内外。
“在大敌当前,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凌迟处死了抗清名将袁崇焕,真是叫人匪夷所思。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导致了人人自危,造成了人心涣散。加快了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吊步伐,也加快了大明王朝走向覆灭步伐。
“被誉为大明最后擎天支柱的孙传庭,因为掌握着明军最后的精锐,却扛不住朱由检的胡乱猜忌,孙传庭在心力交瘁的情况下战死在潼关,留下了晚明最后的遗憾。明朝的灭亡,这就是国无信必亡的一个现实的例子。
“孔子反复强调,“信”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论语·颜渊》里面说:‘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问孔子怎样治理好国家?孔子说:有足够的粮食,有足够的军备,有老百姓的信任统治者就可以了。
“‘子曰:必不得己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这一句话是说,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这三项中,在必须去掉一项的时候,应该先去掉哪一项。孔子回答说:先去军备。
“‘子曰:必不得己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这句话是说,子贡又问:如果不得不再去一项,这两项里面应该去哪一项?孔子答道:去粮食。
“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不信任统治者,这个国家本来就要灭亡了。
“儒家认为,人要有‘信’,这个‘信’里面也包含着互相信任的意思。自己不但要有‘信’,也要相信别人。不要有过多的猜疑,如果一个人过于的不信任可信之人,也是无‘信’的表现。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也。’这里是说一个人见到利益的时候首先想到得是道义,遇见国家危难的时候能够付出自己的生命,长久地处于贫困的境地,但是不忘记自己的诺言,这就是一个完美的人格。
“对于一个完美人格,孔子提出了许多要求,最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特别提出了,若能‘信’,也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了。
“‘信’自古以来都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一代又一代坚守‘信’的完美人物,演绎出了许许多多历史史诗。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人心惶惶,谁也不相信变法。
“为了推行变法,商鞅在都城的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金。围观的人谁也不相信,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十金的赏金,没有人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把赏金提高到了五十金,终于有人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金五十斤。商鞅的这一举动,在百姓中树立了威信,接下来推行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里也是在说,‘诚信’是“天道自然”,追求‘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自古到今,‘诚信’一首是中华民族的所追求的崇高的信念。
“中华民族一首就有‘民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威’的理念。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信守诺言,言行相符。守住‘诚信’,这就是天理大道。”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