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在顶山书院散步,一边散步,一边观赏着顶山书院的风景,顶山书院的风景真的太迷人了。他们走着走着,人间天使突然看到了,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比较大的亭子,亭子的下面有一尊将军的塑像。
他们走到这个亭子的前面,亭子上面写着“郭子仪将军亭”。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进到亭子的里面,在一张桌子上坐了下来。小童急忙递上了茶水:“请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用茶。”
人间天使看着雄伟高大的郭子仪将军的塑像,不知所以然。
曾子宗圣说道:“郭子仪将军虽然不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郭子仪从小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始终践行儒家思想,郭子仪将军是儒家弟子践行儒家思想的的楷模。
“郭子仪一生中征战沙场,报效国家,效忠朝廷,以忠君为本,恪守儒家的忠君思想。他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儒家思想‘君君臣臣’,郭子仪是实践‘君君臣臣’典范。
“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等著名战争取得胜利之后,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很快交出兵权,退出功名利禄的圈子。郭子仪功高盖世,却能安度晚年。郭子仪践行了儒家思想‘功成身退’大智慧。郭子仪一生践行了‘为臣之道’,成为践行儒家思想的楷模,世受世人敬重。”
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离开了郭子仪将军亭,到了读书亭,坐了下来以后,曾子宗圣说道:“今天我们讲‘齐家治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是《尚书·君陈》里面的一段话。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当官管理国家大事情呢?孔子说,我在家孝顺父母和当官管理国家大事情是一样的。我通过孝顺父母用我的德行影响周围的人和我的兄弟姐妹以及我的朋友,我通过我的孝道不断扩散,不断的影响周围更多的人,这样也是在为国家做事。
“孔子把个人的行为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每个人有良好的德行和品行,从而使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大环境,就是在为国家工作,就是在为国家出力。
“当时,孔子周游列国,重点是给各国的君臣讲述‘以德治国’的道理。当时孔子的名气也非常大,孔子如果想做官,应该不是一个什么难事。
“我们知道,孔子也做过官的,他早年当过库房管理员,也做过地方小吏。最后受鲁定公的任用,任命为中都宰,后升任大司空的位置,相当现在的建设部长。经过六年时间的努力,做了代理相国。
“代理相国也是位极人臣,当然官位也不小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后他看不惯鲁国的腐败,辞官而去,长时间周游列国去了。
“‘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孝’,指的就是孝道。儒家思想把‘孝’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所以才有‘百善孝为先’这么一说。
“孔子在这里说‘孝’,主要是以自己的‘孝’道行为影响到兄弟姐妹,在兄弟姐妹中推行‘孝’道思想。通过在兄弟姐妹中传递孝道思想,进一步推广‘孝’道的思想。通过‘孝’道思想的扩散,从而达到兄弟姐妹也能互相友爱这样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孔子是想通过自己一家人的‘孝’道思想的推广,通过全家人子‘孝’父慈,家庭和睦。从而影响到左右令居,给左右令居做出了表率作用。
“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使左右邻居也能孝顺父母,兄弟姐妹也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通过左右邻居在影响更多的人,都能孝敬父母,兄弟姐妹能够友好相处。
“孔子这样说的目的,就是在说家和国的关系。就是要把家的‘孝’道思想引进到对于国家的尽忠的思想,就是希望能够在全社会进一步推行‘孝’道思想,使‘孝’道思想不断的传递、扩散,从而形成一种以‘孝’道为主要内容的,非常良好社会的‘道德’氛围。
“通过这种非常良好的‘道德’氛围,激励更多地国家公务
人员,对国家尽职尽责,对国家黄国民尽忠。国民也能尽心尽力的维护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人人都能为国家出一份力。
“孔子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想法,他很想把‘孝’道这一理念引入到治国方略之中。也就是要在国家的层面上推广‘孝’道思想。进一步完善国家的政治制度,为‘以德治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就是孔子的一个大智慧。
“平常人所说的‘孝’,实际上就是说孝敬父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是道德范畴的一个概念。主要是在说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是在讲亲情之间的关系。
“孔子和我们普通人在认识上就不一样了,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就是要把‘孝’引进到治理国家的方略之中,而是要把人们孝顺父母的思想应用到忠诚国家的事业当中。
“孔子把‘忠’和‘孝’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他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求国家的公职人员对国家的忠诚就要像孝顺父母一样的尽心尽力。
“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要求国家工作的人员,首先要有一颗效忠国家的思想,一个国家的工作人员如果不能像孝顺父母一样的效忠国家,就不允许他进入国家机关参与国家的管理。
“孔子认为对于要进入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要进行认真的考察,首先要考察他的家庭背景,他的父母是不是忠诚于国家。从他们的家庭成员道德品质、综合素质各方面都要考虑,这里面自然也包括了‘孝道’思想。
“孔子认为一个良好的家庭,就会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教育出来的子女一定会是一个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一个家庭环境差的家庭,也就是一个不和谐的家庭,就会对子女疏于管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这样的家庭里面成长出来的孩子,自然不会在‘孝’道方面有一个严格的要求。孔子从没有‘孝’道就不可能有忠诚国家的角度上考虑,这样家庭成长出来的孩子,就不能允许参与国家的管理。
“孔子借他人的提问,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那就是把‘孝’引入治国理政理念里面去,他引用《尚书》中名言,主要谈的是齐家、治国的道理。
“孔子认为只有把‘孝’道、‘孝悌’的内涵引进到社会事务当中去,人们在工作上就能勤勤恳恳,努力上进,把国家的事情就像孝敬父母认真的去干好。
“这里孔子将道德和政治放在了同一高度,进行了论述,并且认为道德是政治的基础,并再次强调了为政必先做人,为政当先修德。
“只有西有道德的人,有‘孝道’的人,才能参与国家的政治,才能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孔子在这里强调必须以家庭的教育为基础,要把那些没有道德的人或者道德水平不高的人,在家庭的环境里进行认真的培养,使他们具有了一定的道德水平,然后再让他们参与政治。
“孔子认为国民的教化应该从家庭开始,家庭教化首先要从‘孝’道做起,然后把‘孝’道扩展到‘孝悌’,再由‘孝悌’发展到兄弟姐妹之间互相有爱,家庭的所有人都能和睦共处。只有家庭和睦的人,才能参与国家的管理,这样国家的管理就能顺‘天道’,也能顺民意。
“在孔子看来,应该积极推行道德教育,使一国之人服从教化,从而整体推进国家在道德层面上的提升,这才是治国理政的正确理念。
“国家是由一个个的家组成的,一个人如果能管理好一个家庭,全家人都有一个很好的德行,一个有德行的家庭,培养和熏陶出来的孩子,一定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孔子的这一理念应该说,是十分正确的。和《大学》中‘欲治其国者,必将先齐其家’的说法是一致的。要想管理好一个国家政务,就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家是国家的基础,管理不好一个家,怎么能谈得上管理国家。
“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的想一想,国家是从哪里来的?在远古的时候,我们人类的祖先由群居到家庭的出现,再由家庭和家庭组成部落,再由部落和部落之间组成了部落联盟,最终发展成了一个国家。说起来这个国家还是靠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
“由家到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能发展到今天,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是由‘孝’和‘孝悌’做为纽带。家就是国的基础,国就是家的联合,国和家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家就没有国,没有国,家也不会存在。
“家维护着国,国保护着家。这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道理,要明白这个道理好像也不是那么容易。比如说,我们初到一个遥远的地方,看到那里的人和我们长得不一样,说话我们也听不懂,我们心中就会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没有国的时候我们有我们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没有我们部落联盟的时候,我们有我们的部落,我们的部落就是我们的依靠;没有部落的时候我们有家,家就是我们的一切。
“家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根永远就是我们的念想。所以家就是我们国的血脉,国就是我们强大的躯体。
“孔子是一个悟道之人,两千多年以前他就明白了这个道理,维护我们国家的平安,就是我们老百姓的幸福。经营好我们的家就是全家人幸福的基础。
“家是一个人最早安身立命的地方,家庭的环境好坏,父母亲的素质高低,关系到我们长大以后,能否做到顶天立地的主要原因。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熏陶,一个优秀的人物,一般来说和温馨而又优秀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以及优秀父母的言传身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父母的优秀品质会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子女,父母优秀的品德,通过言传身教,在子女的思想上会留下深刻的影响,深深的潜伏在子女的心灵深处。一个优秀的家庭自然会孕育出优秀的人物来,优秀的人一定离不开优秀家庭的熏陶。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