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早晨起床以后,人间天使先是在丁山书院的院子里散步,再抬头看看天空,天空蓝天白云,阳光是明媚,心情感觉是那么的舒畅。
这时,曾子宗圣笑着走了过来,看来曾子宗圣的心情也很不错。他们在顶山书院花园里的一个小亭子下面坐了下来,这时一个小童走了过来,还是端来了茶水和水果说道:“请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用早餐。”
这时,人间天使才想到还没有吃早餐。
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人间天使说道:“我在人世间的时候就听说过,王阳明的‘心学’非常的厉害。但是我一首都不知道王阳明的‘心学’说的是什么?”
曾子宗圣哈哈一笑说道:“王阳明的‘心学’非常深奥,人间天使不知道王阳明的‘心学’讲的是什么,也不为过。人世间不知道王阳明‘心学’讲的是什么的人很多。
“简单地说,王阳明的‘心学’可以概括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心即理’;第二个方面,就是著名的‘知行合一’;第三个就是‘致良知’。
“第一个‘心即理’,就是说,人的本性就是‘天理’,宇宙万物都装在人的心里。真理无需外求,只需要向内悟自己的本心就可以了。就是说事物是人的本心本来就有的东西。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的就是‘心即理’。
“第二个‘知行合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算复杂,王阳明认为,人的认知和人的行为应该是统一的,当人的认知转化为人的行动的时候,人的认知才会发挥作用,王阳明主张‘知’和‘行’的统一性。只有是人的认知和人的行动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实现‘知行合一’。
“第三个‘致良知’,王阳明认为人生来就存在着‘道德’,‘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说把人的内心里本身就有的道德意识,发挥到到人的实践当中,把人的本身就有得到的意识全部发挥出来,就可以用来实现知行合一。”
曾子宗圣笑着说道:“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大概意思。等有时间了我再详细的讲给你听。”
两个人都笑了起来。
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来到了读书亭,坐下来以后,曾子宗圣说道:“我们今天讲的内容是‘为民则服’,出自《论语·问政》里面,《论语·问政》里面是这样说的,‘哀公问曰:何为民则服?孔子对曰:“举首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首,则民不服。’
“这是鲁哀公和孔子的一段对话,鲁哀公问孔子:‘我怎么做才能使老百姓服从我?’
“孔子回答说:‘把正首的人提拔上来,让正首的人管理不正首的人,这样老百姓就服从你了;如果把不正首的人提拔上来,让不正首的人管理正值人,老百姓就不会服从你。’
“这句话让我们现在的人听起来好像有一点不明白,一个国君怎么会想到民众服从与不服从的事情?民众就是民众,国君就是国君,有什么服从与不服从的事情?民众怎么可能不服国君,国君怎么可能会怕民众不服从。听起来觉得有些奇奇怪怪。
“其实,这并不奇怪。当时的情况,民众服从不服从国君,对国君来说也是一个大问题。春秋时期,国土面积不算很大,主要是在黄河流域,但是诸侯国很多,大概在一百多个以上,每个国家很小。
“那个时候的宗主国是东周王国。东周的天子虽然还是天子,由于东周的实力很弱,东周的天子说的话根本没有人听,自然管理不了诸侯国。
“当时有春秋五霸做霸主,在操作各国间的大小事情。但是各霸主都是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他们才能出面,无利可图的时候,谁也不愿意管闲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小诸侯国自然就会长期受人欺负,有理无处讲,有话无处说,有冤无处诉。那个时候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都是用拳头说话。春秋时期,大国欺负小国实在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春秋时期,就是孔子说的‘礼崩乐坏’了,《论语·阳货》里面说:‘三年之丧,期己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这里说的意思是说,西周的典章制度己经很长时间不用了,因为己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里说出了孔子对于礼乐遭到破坏非常担心。
“国家和国家之间,人和人之间由于礼崩乐坏,失去了约束和控制,谁也管不了谁。就是说当时的社会十分混乱。
“那个时候的人流动性很大,今天是鲁国人,明天很可能就是齐国人了。高兴我就住在鲁国,不高兴我就跑到齐国去了。国家内部的管理也十分混乱,总的来说是一个松散的管理方式。
“鉴于以上情况,才有鲁哀公问孔子我怎么做才能使民众服从这一问题,也就是在问治国方略的问题。一个国君没有人服从管理,那还是一个国君吗?人都跑光了,还给谁当国君呀?。
“孔子告诉鲁哀公,要想让民众服从你,就是要选好人,用好人,要用贤良的人,要用有才能的人,要用高尚的人。要远离小人,这样民众就会拥护你,爱戴你,服从你的统治。
“孔子在这里主要是想告诉鲁哀公,一个国家要想强盛,主要是选好人才,用好人才。你用那些人品高尚,才能出众的人,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的住人才。
“一个国家要有一批道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管理这个国家,替你做事情,老百姓怎么会不服从你呢?如果你用的是一些无德无耻之徒,把国家管理的一塌糊涂,民不聊生,老百姓怎么会服从你呢?
“这就说明一个国家能不能兴旺发达,关键是唯才是举,用好人才。用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管理国家,就可以把国家管理好,把事情办好了,人心就顺了。
“当然,一个国家用人的问题十分重要,但是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着实是考验执政者智慧的大事情。
“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能够实现书同文,车同轨。应该说智商是没有问题的,用人也是经过了严格筛选的,也都应该是经得住考验的人,才能走上了执政岗位。
“可是当他死了以后,就明显的看出来他用人的失误,他在用人上的失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赵高一个阿谀奉承的谄媚之人,竟然担任中车府令蒹行符玺令事。职务虽然不是很高,就是管理皇上的车辆和皇上的大印,皇上的秘密他都知道,把这么重要的角色交给了赵高,可见秦始皇是多么的信任赵高。
“秦始皇这么信任一个巧言令色宦官,这明显和秦始皇本人的品质低劣有很大的关系。像赵高这样的谄媚之人,道德高尚的君王是一定不会重用的,最起码不会成为自己的心腹。
“李斯是一个喜欢粮仓里老鼠的人,实在叫人感觉龌龊。李斯明显的就是一个有才无德的典型小人。大秦帝国建国后李斯的一些治国理政的理念也是无可厚非的。
“秦建国以后,李斯残暴的焚书坑儒,怂恿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修骊山陵、找长生不老药。就更进一步表现出了李斯的道德底线己经彻底坍塌,为了取得秦始皇的欢心,李斯己经不计亡国的后果了。
“赵高一定是一个奸佞之人,李斯一定是一个有才无德的的小人。一个奸佞之人,和一个有才无德的小人走到一起,背叛秦始皇就会不谋而合,亡国就在一瞬间。
“孔子认为,认识一个人是一种极高的智慧,用好一个人也是一个更大的智慧。孔子在这里就是要告诉执政者,尤其是君主,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应该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智慧,一定要选贤任能。
“一个国君,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要厌恶和远离小人,在选人的时候要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标准。只有选好人,用好人,让老百姓真心顺服。国家才能安宁。
“孔子提出的这种治国思想,为鲁哀公指出了一个很好的治国方略,也为后世选拔官员确立了新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任人应该是既有才,也应该有德。德是关键,才也不能缺少。大概和我们现在的德才兼备同出一辙。
“实际上孔子是在告诉鲁哀公,一定要用人得当。历史上有不少的用人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人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事例。
“不论是打江山还是治理江山,都必须有贤德之人才相助,否则很难成大事。汉高祖刘邦本来就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浪荡人物,最后拥有了大汉江山,这与他的聪明才智是分不开的。刘邦这个人的本事不大,但是,他具有别人都不具备的才能,这个才能,就是善于用人,善于驾驭高人。
“刘邦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一段话刘邦是说,筹划谋略,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在后方安定国家,安抚百姓,给前方输送钱粮,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大军,攻城拔寨,取得每一次战争的胜利,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能为我所用,这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利用,这是他被我捉拿的原因。
“我们不难看出,刘邦如果没有张良、萧何、韩信的鼎力相助,刘邦是没有希望战胜项羽的。也不会有大汉江山。这里更加显示出人才的重要性。
“其实当时项羽手下有一名叫做范曾的谋士,如果当时在霸上项羽听从了范曾的谋略,杀了刘邦,那里还有什么大汉江山。关键的时刻,项羽没有听从范曾的谋略,导致了乌江自刎。
“在孔子看来,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如果只是用暴力来统治这个国家,老百姓只是迫于高压或者威慑利诱不敢反抗,这不是统治者的长久之计。只有利用道德规范,用好人才,才能令百姓自然的顺从。这是老百姓从内心里发出的拥护,这样的国家才能日入中天,长久辉煌。
“孔子所说的‘举首错诸枉’的道理其实谁都明白,老百姓明白,那么一国之君就会更加的明白了。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很不容易了。
“虽然说是不容易,但是孔子告诉统治者,再难也必须做到这一点,只有做到这一点,统治者只有‘近贤臣,远小人’,才能使国家的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太平,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国家才能繁荣昌盛,长治久安。”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