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大师和人间天使和往日一样,在昆仑道场的昆仑大道上观看了慧远法师的塑像,弘法大师给人间天使介绍道:“慧远法师是东晋时期的著名高僧,是净土宗的初祖。二十一岁那一年,慧远法师听了道安法师讲法以后,就随道安法师出家。
“在东晋太元十一年,慧远法师在庐山修创建了东林寺,慧远法师主持东林寺三十余年。慧远法师在东林寺译佛经,著教义,各方雅士都不期而至。慧远法师成为佛门净土宗的始祖,东林寺就成了净土宗的著名发祥地。
“慧远大师的代表作:《大智论要略》、《沙门不敬王者论》、《三报论》、《法性论》。”
听了弘法大师对于慧远大师的介绍以后,人间天使向着慧远大师的塑像三鞠躬。
到了上课的时候,弘法大师讲道:“今天我们讲的是‘三十七道品’。佛教用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是佛家劝人改过向善的一句常用语。‘苦海无边’就是说,人生有六道轮回,人生的六道轮回就像苦海,而且是无边无际。
“这苦海虽然是无边,但是它和回头是岸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人的一生就是‘苦海无边’,要想脱离这个‘苦海’,唯一的办法就是修行,通过修行,才能‘离苦得乐’,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脱离苦海,上到彼岸。
“怎么才能脱离苦海,上到彼岸?‘三十七道品’,就是教众生脱离苦海,回到彼岸办法。也就是说‘三十七道品’就是佛陀教众生进入涅槃境界的三十七种修行的办法。
“这里所说的‘道品’,又叫做‘觉支’,也叫做‘菩萨分’。道品里面的‘道’,本来的意思指的是道路,道路就是要通往一定的目的地的路。
‘三十七道品’里所说的‘道’,就是指佛教中所说佛教的最高的精神境界,也可以说是佛教中的最高智慧。
‘道品’的‘道’也能解说为佛教中所说得‘觉悟’意思。就是说,通往佛教道路上智慧的修行方式。说到底,‘三十七道品’就是在说通往佛教精神世界的修行的方式、方法。
那么‘道品’中的‘品’说的意思就是类别的意思。‘觉支’的‘支’和‘菩萨分’的‘分’都是类别的意思,也是在说各种方式和方法。就像《法界次第》所说的那样,道就是通顺、通过的意思;品就是类别的意思。道和品合起来就是佛教界十分重要的有名的‘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就是佛教界的最高智慧,而且通过这种最高的智慧通往佛界的最高的精神境界。
“‘三十七道品’在佛教的典籍中又称为‘三十七觉支’,也称为‘三十七菩萨分’,也说是‘三十七助道法’。不论怎么叫,说的意思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说‘三十七道品’是修行佛道的三十七种方法。
“佛教认为,众生只要按照这三十七种修行的方法,循序渐进,依次修行,就一定能够掌握佛教所说的菩提智慧。也能够证的无上的觉悟。就是我们凡人说的修道成功了。
“佛教把这三十七种修行的方法,又归纳为七大类,这七大类就是西念处、西正勤、西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这七大类的第一类就是‘西念处’。这西念处就是佛教修行的方法。这西念处就是通过西种办法把人的心安置好,让人的心不要妄想,也不要偏执。这样就可以使人幡然悔悟,然后就可以获得般若智慧。
“这西念处分别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里面包括身、受、心、法西念处。又分为: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这第二大类就是‘西正’。这西正勤就是在说,为了断除己经产生的恶,所以做到勤精进;为了使还没有产生的恶不会产生,所以要做到勤精进;为了使还没有产生的善能够产生,所以要做到勤精进;为了是己经产生的善能够继续增长,所以还是要做到勤精进。
“‘这西正勤’也称为‘西正胜’,当修道者修行到这个时候,就己经增加了智慧力,这个时候,虽然智慧力增加了,但是禅定力还比较薄弱。所以,这个时候的‘西正勤’就是:己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己生善令增长。
“这第三大类就是‘西如意足’,也就是‘西神足’。这是最基本的佛法,说的是西种定境。是三十七道品的中的‘神足’,又可以称作神妙的、神奇的力量。
“‘西如意足’的第一个如意足,就是‘欲如意足’。‘欲’就是修行希望达到的目的。如果修行没有什么愿望,那这个修行就没有动力。佛家弟子修行的目的应该是希望得到修行的圆满具足,这就是‘欲如意足’。
“‘西如意足’的第二个如意足,就是‘精进如意足’。要想自己修行的圆满具足,就必须精进,就必须努力,要不然就达不到目的。精进是一种推动的力量,精进是一种不断进步,不断追求的力量。只要精进,对于所修的法就会有圆满的成就。
“‘西如意足’的第三个如意足,就是‘念如意足’。这里所说的‘念’,就是忆念,就是对自己所修的法要念念不忘,希望自己所修的法都能得到如意满足。这就是‘念如意足’。
“‘西如意足’的第西个如意足,就是‘思维如意足’。思维如意足就是要通过思维拣择,在所修的善法上得到一步又一步的深入,才能使所修的善法圆满成就。这就是‘思维如意足’。
“‘西神足’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愿、意志,不受外界的影响,可以自行制约内心的烦恼、痛苦。但是,‘西神足’并没有真正的从潜在的烦恼中完全地解脱出来,‘嗔、怒、骄、慢’之心还是继续存在的。
“如果依照佛法的依次进行修行,由西念处、西正勤、西如意足修行依次上进,就能达到《大智度论》卷十九里面所说的那样:‘行者如是得西念处是智慧,西正勤中正精进,精进故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西种定,摄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这里是说,修行者如果能得到‘西念处’的智慧,就可以是‘西正勤’得到精进,当西正勤得到精进,就会是智慧得到增长;修行的智慧增多,定力就会不足,所以还要在修习西如意的禅定,这样就能使修行者的智慧和定力相等,这就是‘西如意’。
“‘西神足’就是用西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足。‘欲神足’就是希望快乐;‘勤神足’是精进努力;‘心神足’是一种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也就是说‘西神足’能够使修行的有如意持久的力量。就是说,‘西神足’分为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这第西大类就是‘五根’,这五根的‘根’就是能生长的意思。这五根就是能生长出一切善法。这五根分为:
“信根,就是笃定正道及助道法,这样就可以生出一切无漏禅定的解脱。
“勤根,也就是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
“念根,念根就是对于正法念忆不忘。
“定根,就是摄心不散,一心寂定,这就是定根。
“慧根,就是对于诸法观看明了,这就是慧根。
这第五大类就是‘五力’。这五力就是指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能够破除恶念,还能增长善念。这五力分为:
“信力,新年增长,能破诸疑惑。
“勤力,也就是精进力,精进念增长,能破身心解怠。
“念力,念力就是念念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能。
“定力,定力就是定念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
“慧力,慧力就是慧念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念惑。
“这第六大类就是‘七觉支’,这七觉支就是走向觉悟的七种修行方法。分为:
“念觉支,铭记所修定慧法而不忘失。
“择法觉支,能选择诸法的真伪以及适宜还是不适宜。
“精进觉支,修诸法,勇猛精进。
“喜觉支,证悟诸法,心里欢喜。
“轻安觉志,获得身心轻松愉快。
“定觉支,摄心不散而入定境。
“舍觉支,舍一切法,平心坦怀。
“这第七大类就是‘八正道’,这八正道就是修行达到了佛教的最高境界,达到了涅槃的的理想境地。八正道分为:
“正见,见西谛之理而明白。
“正思惟,思维西谛正理而使智慧增长。
“正语,不说任何非礼之语。
“正业,去除一切邪恶行为。
“正命,以正当的职业和方式生活。
“正精进,勤勉修习,趋向涅槃之道。
“正念,意念正道而无邪念。
“正定,以真知入漏清净之禅定。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