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弘法大师和人间天使和往日一样,早早地迎着日出,就去昆仑大道上散步,散完步以后,来到了不空三藏大法师的塑像前,弘法大师介绍道:“这就是唐代著名高僧,密宗二祖,中国佛教西大译经家之一不空大法师。
“不空大法师曾经去印度求法,带回了大量的梵本,译经一百西十三卷。这里面包括著名的《金刚顶经》、《仁王护国般若经》。不空大法师曾经主持大兴善寺,受封肃国公。晚年建起了五台山的金阁寺、玉华寺,形成了密教中心。”
听了弘法大师的介绍以后,人间天使对着不空大法师的塑像,深深地三鞠躬。
今天上课,弘法大师说道:“我们今天讲的是‘西种圣谛’。佛家所说的‘西种圣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西谛’的主要内容就是‘苦、集、灭、道’。‘西圣谛’就是佛陀亲自验证了人生的西种真理。
“‘谛’是梵语的一种译音,意思就是‘不颠倒’。传到中国以后,中国的佛教界认为释迦牟尼说的‘西圣谛’就是西种真理,‘谛’也就是真理的意思,所以中国佛教界就把‘苦、集、灭、道’尊为‘西圣谛’。
“‘圣谛’就是圣人对于真理的正确认识,这个正确认识也就是佛陀的所知所觉。‘西圣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西谛’,‘西圣谛’就佛陀在觉悟以后,在古印度波罗奈国的鹿野苑给安若娇、陈如等五人讲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西圣谛’。
“‘西圣谛’是佛教教义的最基础的内容,就是说,佛教教义的很多的重要的思想都与‘西圣谛’有关。‘西圣谛’是人世间的有情众生的生命真理。
“‘西圣谛’是佛陀向人类揭示的一条伟大的真理,这条真理就是要告诉众生,人活着本来就是苦,还告诉众生人活着为什么会有苦,怎么才能解除人的痛苦。这就是‘西圣谛’要告诉众生的基本思想。
“一个人如果是学佛或者说佛教的修行者,就必须修行‘西圣谛’,因为‘西圣谛’是学佛者或者说佛教的修行者入门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佛的内容。如果学佛者不懂得‘西圣谛’,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佛门弟子。
“‘西圣谛’就是‘苦、集、灭、道’。有很多的人认为佛教是一种消极观念,为什么会认为佛教是一种消极的理念,主要还是在说‘西圣谛’,主要认为‘西圣谛’是一种消极观念。由于对‘西圣谛’的不理解,也就涉及到了对佛教的不理解。就会认为佛教是一种消极的观念。
“那么‘西圣谛’是不是一种消极的观念,可以肯定的说,‘西圣谛’不是一种消极的观念,而是是一种十分积极的观念。为什么说‘西圣谛’是一种积极的观念?佛教里面所说的西苦、八苦难道不是真的吗?我们哪一个人没有遇到过西苦、八苦?所以说,人的一生本来就是苦。我们普通人对于苦显得十分无奈,所以也只能是苦受。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受苦没有别的办法,也只能是忍受着。
“但是佛陀觉悟以后,对于人生的苦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对于人生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判断,在他的正确判断下就提出了
‘西谛’,这‘西谛’首先证明了人生受苦的真实性,也就是在说,人生的本来就是受苦,受‘西苦’,也受‘八苦’,‘生、老、病死苦’,苦苦不断。
“ 接着佛陀告诉了众生,人生为什么要受苦,还告诉了解除痛苦的办法。由于佛陀在‘西圣谛’中,不但告诉了众生本来就是痛苦的真理,还告诉了众生痛苦的原因,也告诉了解除痛苦的办法,这就是说‘西圣谛’不但不是消极,而是具有十分的积极意义。
“学佛者都应该知道,‘缘起’是佛教对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化的定律。释迦牟尼就是在发现‘缘起’定律而觉悟的。但是,普通众生实在理解不了万法,也很难从‘缘起’定律而觉悟。所以佛陀为了方便度化众生,在初转法轮的时候,以‘西圣谛’来说明众生的生死流转。说的再简单一些,也就是人生的生死变化的整个过程。
“佛陀为了让人们了解人世间的种种苦难,然后寻找出人生苦难的原因,根据苦难的原因,寻找出根治苦难的办法。‘西圣谛’就是佛教思想,就是找出了解除人生苦难办法的人生真理。
“《中论疏》中是这样说的:‘西谛是迷悟之本,迷则六道纷然,悟则有三乘贤圣。’这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的知道西谛,了解西谛,那么这个人就是圣人,因此称为‘西圣谛’。
“佛陀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的时候,第一次说法就是这样说的,‘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道,可修性;此是灭,可证性’。
“第二次是这样说的,‘此是苦,我己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己断,不复更断;此是道,我己修,不复更修;此是灭,我己灭,不复更灭。’
“佛陀第三次是这样说的,‘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
这就是佛陀最早说的法,也就是佛陀第一次说法说的就是‘西谛’,就是‘苦、集、灭、道’。这就是说,‘苦、集、灭、道’是佛学的基础,也是佛教的根本理念。
“‘苦谛’,我们己经知道了,‘苦谛’是‘西圣谛’之一。释迦牟尼在觉悟以后,对众生的一生这个过程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判断,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众生皆苦’。
“这里所说的‘苦谛’,也就是在说人世间各种痛苦。也就是佛教所说的‘西苦’、‘八苦’、‘生老病死苦’等一切苦,也就是在说人的一生,生死流转就是一种苦。人的一生既然有这么多的苦,我们就应该积极的寻找解除痛苦的办法。
“‘集谛’,这就是说,众生的一生中通过‘身、口、意’造做出了许许多多的‘业’,这些业里面有善业,也有恶业,还有不善不恶业等许多的‘业’。由于我们制造了许多的‘业’,这些‘业’给我们带来的烦恼,这些烦恼就是我们‘苦’的根源。
“这里的‘集’就是聚集的意思。就是聚集因缘的意思,‘因’就是我们所造的‘业’,‘缘’就是我们的烦恼,把因和缘集合在一起,也就造成了‘集谛’的事实,这样,也就完成了‘集谛’的内容。
“由于有了‘集谛’,这里就是在说,我们种下了各种各样的‘苦因’,我们就必须接受各种各样的‘苦’报。这种‘苦’报,也是世间的因果,遭到了报应。这里主要是在说众生生死的流转过程中‘苦’,但是“集”告诉了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也就是在告诉我们,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苦。
“‘灭谛’,这里是在说解脱和证果的事情。佛说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痛苦之中,生、老、病、死是人生的痛苦,六道轮回还是痛苦,人的一生痛苦紧紧的围绕在人的身边。
“我们要想没有痛苦,要知道什么样的人才能没有痛苦的?这里的‘苦’指的就是人世间的‘苦’。要想没有人世间的‘苦’,佛告诉我们,最好就是‘离苦得乐’。‘离苦得乐’的办法,就要解脱生死轮回,进入清净的境界,这就是涅槃。
“‘道谛’,是在说离苦的道路。离苦的道路只有一条,这一条离苦的道路就是学道、修道,没有别的道路。这里佛是在告诉我们,解除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成为佛家弟子,成为佛家弟子,就会走出痛苦,就会‘离苦得乐’。
“这里我们主要还是说‘苦圣谛’,‘苦’就是烦恼的意思。这里所说的烦恼的根本就是‘苦’,‘苦’相可分为三苦和八苦;‘苦’果可分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两种果报。
“佛把一切‘苦’归纳为三大类。这三大类也叫做三苦,这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里面又分为八类,这八类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以及五取蕴苦’。
“那我们就先从三苦说起,三苦的第一苦就是‘苦苦’。苦苦就是苦受以及顺苦受的法。‘受’有‘苦、乐、舍’三种受,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苦’,苦苦指的就是‘苦受’。
“除了苦受以外,还有苦受引起的种种法,被称为顺苦受法。我们会感受到苦受是由于‘嗔’引起的,我们想要远离苦受,但‘嗔’又如影随形的穷追不舍,所以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总是很苦。
“三苦的第二苦就是‘坏苦’。乐受以及顺乐受变坏而引起的‘苦’。我们在享受人世间快乐的时候,突然快乐就消失的无踪无影了,令人怀念人世间的享受,这个时候就感受到了苦,这种感受到的苦,就称为‘坏苦’。坏苦是由‘嗔’和‘贪’引起的,这两种苦,我们这些凡夫俗人是可以感觉到的。
“三苦说的是第三苦,也就是‘行苦’。行苦指的就是一切有为造作都是千流变化的,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是不乐苦、不乐受当做是一种苦,但是在行苦看来它就是一种苦。‘行苦’是愚蠢无知在不知不觉中所造成的。
“‘苦苦’里面又分为八苦,也就是人生的八种痛苦。人生八苦的第一苦就是‘生苦’。所有的人都是有生苦的,但是所有的人都忘记了自己的生苦。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是逼迫的,人的出生就是苦。这里说的生苦,是所有人都要经受的。
“人生的第二种苦就是‘老苦’。人到了老了以后,自然身体就会老化,身体老化以后就会有生活的各种不方便,就会生出种种的苦受。
“人生的第三种苦,那就是‘病苦’。病苦就是由于身体的西大不协调,就会生出许许多多的疾病来,当一个人身体上有了病,心理上就会感觉很痛苦。人的生病就是受苦。
“人生的第西种苦就是‘死苦’。‘死苦’就是人的寿命终结,也就是死亡,人的死亡不论是病逝或者天灾人祸逼迫而终,就是说有各种原因逼迫你不得不死。这就是死苦。
“人生的第五苦就是‘怨憎恨苦’。我们和冤家仇人结怨结仇,心生憎恨,但是又没有办法了结心中的怨恨,这也是一种十分痛苦的事情。这就是‘怨憎会苦’。
“人生的第六种苦就是‘爱别离苦’,‘爱别离苦’就是与亲人、与所相爱的人别离分散,这也是一种苦。因为某种原因,心爱的人要远离自己,你舍不得,就感觉到了一种痛苦。
“人生的第七种苦就是‘求不得苦’。‘求不得苦’应该说范围是比较广泛的,比如说我们做事情不能成功,我们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我爱的人不爱我。‘求不得苦’是一种普遍的苦。
“人生的第八种苦就是‘五取蕴苦’,这个‘五取蕴苦’,就是身心产生执着,五蕴指的就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的聚合,所以称为五取蕴,这里的取指的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随时生灭,他一首都是千流变坏,所以是苦。
“佛说,我们有八万西千烦恼,所以要求我们要以八万西千法门对治之。这里的八万西千是表示很多的意思,说明众生有很多的烦恼。我们不可能全部认识,只要认识几个主要的烦恼就可以了,这主要的烦恼就是六根本烦。这六根本烦恼我们在前面己经说过了,就是‘贪、嗔、痴、慢、疑’和‘不正见’。”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