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7章 无为之益

小说: 六道善经   作者:乾亨
零点文学 更新最快! 六道善经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这天,到了太清玄元天师该给人间天使上课的时候了,他们来到了青峰山的山边上,站在青峰山上往下看去,山下云雾翻滚,就像是一片云海,在云雾的笼罩下,还可以隐隐约约的看见闪现的翠绿。

人间天使突然想到了他的老家农民耕田的情景,就好奇的问道:“太清玄元天师,在上天界怎么看不见有人耕田种庄稼?”

太清玄元天师笑着说道:“上天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自然就不会有人种庄稼。”

人间天使不解的问道:“那神仙吃的水果,喝的茶都是从哪里来的?”

太清玄元天师笑着说道:“上天界的任何东西都是神仙想出来的,神仙想什么就会有什么。上天界讲的就是大自在,充分体现出了神仙的心想事成。”

人间天使说道:“这神仙也太好了,太自在了。”

太清玄元天师和人间天使沿着山边,漫步向前。太清玄元说道:“今天我们讲的是‘无为之益’。《道德经》第西十三章是这样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老子在这一段话里从字面上解释,意思是这样的:天下最为柔弱的东西,应该就是水,水是至柔的。但是水也能腾跃穿行于天下,穿越于最坚硬的崇山峻岭之中,表现出的水是无比坚强的。也有非常的毅力。

“水不知是坚强,谁还有无孔不入的本事。当千里大堤毁于蚁穴,就是水无孔不入的本事造成的。

“水在水库里的时候,是非常平静的,水面平静的就像一面镜子。当时,当水冲垮大坝的时候,就是一泻千里,汹涌澎湃,义无反顾,势不可挡,奔向他的最终的目的地—大海。

“当水冲出大坝的时候,人们就会看到天下至柔的水,表现的是那么的疯狂,是那么的勇猛。当柔弱的水表现出的疯狂的时候,人们就会觉得水虽然‘无为’,却有它‘无为’的好处。

“当人类看到‘至柔’的水,能够穿行于天下崇山峻岭之中,而且是那样的勇猛无畏,我们就会明白‘无为’并不是字面上所看到的无所作为了,‘无为’就是大的作为。

水的‘无为’表现出来的是势不可当的勇猛,使人类不得不敬佩水的‘无为’,原来是一种大智慧的大作为。

“老子说的‘上善若水’,说的也是水。在‘上善若水’里面主要表现的是水善于利万物而不争,这是水的一种美好的德行。最善良的人就有水一样的品质。把水比喻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在这一章里面,老子说的也是水,不过在这一章里面老子主要是要表现水的气势磅礴,水的汹涌澎湃。

“从表面上看。水是至柔的,水也是至顺的,水也是泰然自若的,水也是无欲无求的,人们想让水成为圆的,水就会成为圆的,人们想让水成为方的,谁就会成为方的,人们想让水成为长的,水就会成为长的,人们想让水成为短的,水就会成为短的。

这个时候,我们看起来水是那么的平稳柔弱,那么的至柔至顺。但是,当水一旦漫出了堤坝,或者穿透了蚁穴,那就会将是一泻千里,无所阻挡,带给人类的就是一场灾难。

“人类历史上至尊至圣的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水,得出了一个千真万确的结论,那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就是李世民的经验之谈,也是李世民的一个大智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这不是李世民的独创,孔子、魏征都是这样认为的。

“李世民亲自见证了隋末农民起义的惊涛骇浪,并且借助这股惊涛骇浪,成功的打造了李唐江山的大船。在李世民站在大唐这只大船上,泛舟赏景的时候,眼前不由地浮现出老杨家的豪华巨轮,瞬间被撕成了碎片的时候,不由得心惊肉跳。所以李世民就得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惊世名言。

“人类历史就是一个大舞台,在人类历史的大舞台上,驾驭大舞台的都是那些执掌大权的统治者,在大舞台上卖弄的都是那些社会的上层的非富即贵豪强们,老百姓永远都是站在大舞台下面的无足轻重的再也普通不过的观众。

“李世民清楚地知道,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改朝换代,摧毁王朝的都是站在大舞台下面的观众,绝对不是驾驭舞台的统治者,更不是在舞台上卖弄的好强们。

比如秦末的陈胜、吴广,隋朝末年的瓦岗寨他们就是一泻千里的洪水猛兽,是那么的势不可挡。

“李世民清醒的认识到,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绝对不能突破老百姓存活的底线,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就会在大坝上撕开口子,一泻千里,这就叫民变。如果突破了老百姓的活命的底线,王朝的灭亡就会在旦夕之间。

“老子说:‘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水是柔弱的,但是,水也是无孔不入的,从水的表现形式来看,我认为‘无为’是最好的。

“水就是一个顺势而为的高手。水永远不会翻山越岭,却能千回百转,绕过万水千山,最终回归大海。水还会蓄势待发,但是水永远不会知难而退。永远是向前、向前、再向前。这是水的作为,这就是‘大道’的特征。

“老子不厌其烦的给人类讲水,他总是给人类讲水的气势磅礴,也给人类讲水的势不可挡,还给人类讲水的翻江倒海。实际上是在给人类讲‘无为’的大道理。

“在老子看来,心静如水,水在静的时候,就是‘无为’的表率。‘无为’就是‘道法自然’的最好的形式。只有‘无为’才能使天下的老百姓心平气和,才能使天下的老百姓安居乐业。

“有一些人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也是一种缺乏智慧的认识。老子的“无为”完全是一种积极向上,充分发挥全人类的聪明才智,使人类世界走向辉煌的一个大智慧。

“‘无为’是一种‘天道规律’,就是说,‘道’给宇宙万物量身制定了‘天道规律’,宇宙万物只要顺从‘天道规律’就完全可以了。

如果在‘天道规律’以外,再给宇宙万物制定许多的不必要的限制,限制了宇宙万物自我生存的能力,这就是违背了‘天道规律’。

“老子所说的人类大智慧的统治者以‘无为’的治国理念治理国家,让老百姓能够宽松自由的生活,让老百姓能够生活的自由自在,充分发挥老百姓的自我生存能力,统治者就会有一个大有作为的,圣人一样的统治者。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

“老子要强调的‘无为’就是顺‘道’,统治着治理国家要顺‘道’而治,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要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就要顺‘道’而为,只要是顺‘道’而为,就会是自然而然的有所大的作为。顺‘道’而为就是一种大智慧。

“‘无为’从字面上看,就是不作为。其实,不是这样的,‘无为’是指顺应‘天道’,顺应‘地道’,顺应‘人道’。就是按照‘天道规律’做天下的大事情、做天下的小事情、昨天下各种各样的事情。

“当人类对于老子的‘无为’思想不能正确的理解,当人类世界抛弃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人类就会是一片迷茫,就会感觉到无所适从。

“抛弃‘无为’就是失‘道’,人类失‘道’,这确实是人类的一种悲哀,也是人类历史最大的一种悲哀。

“西汉初年,经过了长期的战乱,国家的经济十分的羸弱,民众的生活十分困难,在这个时候,继续采取严苛、繁杂的法家思想显然是不合适的。汉高祖刘邦接受了黄老的思想,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

这个时候,国家提倡轻徭薄赋,提倡皇帝和老百姓共同休养生息。很快国库充盈,粮食富余,农业生产的到很快的恢复,社会经济的到了大规模的提高,老百姓生活安居乐业。

“大汉王朝的历代皇上,大都延续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用‘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治理国家,确保了大汉王朝的社会稳定,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同时也缓和了老百姓和统治者的茅盾。

“大汉王朝开启了‘无为而治’的先例,大汉王朝的‘无为而治’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无为而治’的楷模。让人类十分向往的文景之治,汉武盛世,也给人类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记忆。

大汉的金戈铁马久久的在人们的耳边回响。大汉王朝的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等皇上,用他们的大智慧创造了大汉历史的辉煌。

“大汉的强盛一首影响着人类世界,大汉王朝和老百姓一首保持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豪迈气魄使人感动,大汉王朝与百姓共享盛世的观念是大汉强盛的主要原因。

大汉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西百零七年,‘无为而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为而治’是大汉王朝在人类历史上的杰作。

“老子不愧是一个大智慧的圣人,在这一章里面主要讲了‘至柔’和‘无为’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十分接近‘道’,‘至柔’和‘无为’也是大‘道’思想的充分发挥。

“在这一章里面老子也讲了‘揉’和‘无为’的好处,也讲了‘揉’和‘无为’的妙用。老子认为天下至柔的就是水,水是那么的‘揉’和与世不争,又是那么的朴素无华。老子希望统治者不要过分的奢华,当统治者过分的奢华无度,那一定是在与民争利,老百姓就不可能安居乐业,这就是李世民想的突破了老百姓生活的底线。

“《道德经》第西十三章里面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无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这其实是老子发出的一声叹息。他说的‘五言之教’应该说是榜样的力量。‘无为之益’,那自然是说‘无为’的好处。就是在说‘无言之教’,‘无为之益’,是这么好的东西,天下很少有人做的到。人类做不到‘五言之教’,‘无为之益’,老子他老人家感到非常的惋惜。

“老子认为,‘五言之教’、‘无为之益’这都是顺‘道’而为,顺‘道’而为,就是顺应了‘天道’,顺应‘天道’就会没有不成功的事情。”

“在这里老子所说的‘至柔’也好,‘无为’也好,都是大智慧,有非常深奥的大道理,能明白这么深奥的大道理的人,一定是大智慧圣人。可惜大圣人太少了。”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
零点文学 有求必应! 六道善经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全文阅读!零点文学,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