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2章 学而篇

小说: 六道善经   作者:乾亨
零点文学 更新最快! 六道善经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曾子宗圣在藏书阁为人间天使讲完‘中庸之道’之后,在读书亭的花园里开始散步。曾子宗圣说道:“人间天使,听说你在人间的时候也是一个教书先生。”

人间天使微笑着说道:“是的,我在人世间的时候就是一个小学教师,而且还是一个退了休的小学教师。”

曾子宗圣笑着说道:“那我们还是同行,都是教书先生。”

人间天使笑着说道:“我就是一个小学教师,而且现在的人世间,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很低。一个凡夫俗子怎么敢和神仙说是同行。”

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不知不觉的来到了读书亭,他们坐了下来,接着继续讲课。曾子宗圣说道:“我们今天讲的是‘学而篇’。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学习了的东西时常去温习和练习,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是那么的生气,这不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孔子是两千多年以前的大学问家,他说的话我们这些两千年以后的人理解不了,也是有情可原的。他们那个时候的人说话,在我们今天人看来就是像在猜谜语。

“这一段话里面,说了三个问题,一个是说学习要经常复习,复习功课是一个高兴的事情。再一个问题是说,他有朋友从远的地方来了,他感到很高兴。第三个问题是说,他做的学问,别人不理解,他也不生气,这是君子所为。

“让我们现在的人看起来,这三个问题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孔子就是要把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三个问题放在一起说,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希望大家去猜。

“古代人写文章、说话,不像我们现在的人写文章、说话那样很首接。古代人说话也好,写文章也好,都喜欢给人留个悬念,让人去分析,去猜想。古代人的文章让今天人看起来都是那么的难懂,难以理解,就是这个原因。

“按照我们一般人理解,学,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学习知识。我们知道学习知识是一个很枯燥的事情,学习知识一般使人高兴不起来的。那么孔子为什么说学习了以后,还要经常的温习,怎么还会是这么高兴呢?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在这里说的学习,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在说做学问的事情。做学问的人一般把学到的东西再经常回味一下,就会回味无穷,就会感到很愉快。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意思。

“为什么说,孔子在这里说的是做学问,而不是学习知识?知识是一个很广博的东西,大千世界,知识的海洋,一般人是学也学不完的,不光是一般人学不完,就是特殊的人才,也无法学完世界上的一切知识。

“说一个人的知识渊博,那只是在说这个人的知识比别人的多一些,并不是说他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完了。

“关于学习知识的问题,大部分人都是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所以学习知识,在当学生的时候,认真学习知识就可以了,以后就没有必要再专门学习知识了,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就很够用了。

“做学问就不一样了,做学问的人是要一辈子钻研一种或几种专门的知识。其实,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做学问,一定不是在说研究哪一门专门学问,也一定不是指的高超的文学问题,也不是什么高超的艺术问题,更不是在说渊博的知识问题。

“孔子一生都是在探讨做人和做大事情的学问,他一首都在思考着怎么做人,怎么能把人做的很好,怎么管理国家,怎么样把国家的事情管理好。

“孔子探讨做人的学问,探讨管理国家大事情的学问,应该说,也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学问。能把做人和管理国家大事情理解得很透彻,自然是一个高兴的事情。

“在孔子看来,他己经把做人和管理国家大事情的学问,研究的很是透彻了,己经是一个十分高兴的事情了。每当温习一遍自己的对做人做事的学问,感到高兴是自然的。

“但是,孔子知道“学无止境”的道理。“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这是孔子一生的根本,在学习上他永远是一个不满足的人。所以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这孔子说的第一个问题,一定说的就是做学问的问题。说一个人做学问很高兴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孔子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就是孔子说,一个朋友从远方来了,感到高兴的事情。据说,古代做学问的人都很孤独,想来也可能是真的。在这里,孔子说,做学问的人,一般来说,都是没有朋友,都非常的孤独。在当时来说,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其实,孔子并不是这样的人。孔子做学问并不孤独。孔子经常周游列国,和国王、大臣们交心,和国王、大臣说学问,玩的是很开心,应该说孔子是不孤独的。这里表现出来的孤独,一定不是在说孔子自己。

“孔子感叹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能从远方来看望孔子的朋友,那一定不是泛泛之辈,一定都是一些有学问的人,能从远方来看望他的朋友,一定是有了新的学问,是来和他交流的,这当然是一个十分高兴的事情了。

“孔子在这里主要的是在叹息,人世上做学问的人太少了,所以他的知己朋友也就太少了,理解他的学问的人那就更少了。在这里,孔子还是在发泄,学问被冷落的一种叹息。希望人们对他的学问有更多的理解,也能够有更多的人接受他的学问,或者说能有更多的人去做学问。这里控制室在说,从远方来了朋友,很高兴的事情。

“第三个问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孔子主要是在说他自己,自己的学问不被人理解,他也不生气。因为他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有修养的人就是这么个胸怀。孔子也是在说,所有做学问的人都应该有这么好的心态,如果没有这么好的心态,做学问的人都要被气死了。

“这里看起来三个问题都是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三个问题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一个做学问的人所做的学问,没有几个人能理解得了,他也不生气。因为他知道,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兵荒马乱,一般

人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谁还有心思去了解他的学问?也就只有从远方来的朋友能够理解他的学问。在孔子看来,有学问的人就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就是一个君子。

“在那个年代,没有一定修养的人,是做不了学问的。没有修养的人都是为了利益而忙碌,也没有时间做去做学问。没有修养的人一定会认为,学问是没有用的东西。所以,古代的时候就有了‘满腹的文采不压饥’的说法。

“做学问本身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工作,一个人辛辛苦苦做了一辈子的学问,能成名成家的本身就没有几个人,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泥牛入水无消息。

“就是成名的人士,写出的作品不被人看好,甚至没有人理睬,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事情。

“特别是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思想价值虽然很高,但是人们的理解和普及的过程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孔子当时的年代,理解孔子的人并不是很多,了解孔子思想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虽然孔子的名气很大,但是知道孔子的人也不会很多。

“当时正是百家争鸣的年代,各种思想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要辨别出好坏也要一定的过程。再加上曲高和寡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孔子那个年代,能认识字的人没有几个,像孔子这样的大知识分子那一定是寥若星辰。

“孔子感叹他那个时代做学问的艰难,当今做学问的人也不容易,国学大师就那么几个人。想要在这十几亿人当中宣传一种新的思想,或者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那是一项多么艰难的工作。

“地球上有很多的树木花草,我们人类也有很多的园艺师,经过园艺术修剪以后的园林树木花草,是多么的美观,应该归功于园艺师。

“我们人类有那么多的人,就应该有很多的矫正人们心灵的学者大师应运而出,从而出现一批矫正人们的心灵生力军。春秋战国是那么混乱的一个时代,都能出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等矫正人们心灵的学者大师。

“时代是在不断地进步的,文化进步也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他们时代的文化精英,也就是应该有他们文化的代表人物。

就算出不了孔子、孟子、老子、韩非子,最起码也应该出几个梁启超、章太炎、鲁迅、胡适、蔡元培、王国维等这样的国学大师,以丰富民族文化。

“人类世界就应该像一个大花园,在这个大花园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哪怕就是像美丽的虞美人、曼陀罗、黄杜鹃这样的大毒草养上几株又有何妨。

“竞相开放的鲜花,可以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想象力,会使人类世界带来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使人有一种新鲜感和兴奋感。这种兴奋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们美丽,因为我们青春,因为我们能绽放,在绽放。

“老子说:道生万物。这个道把万物生出来没有人管是不行的,如果让万物疯长,疯跑,那肯定不行,这个世界也就不会存在了。所以“道”生万物以后,就由“德”来培养万物,这就是‘道生之,德养之’。我们知道万物的养育是要有养分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一样都不能缺少,当然还要有新鲜空气。

“人是宇宙万物之一,也是‘道’生成的,也是‘德’养育的。在‘德’养育人的时候,除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方面的养分以外,也是要吸收新鲜空气的,这个新鲜空气就是社会事物的千变万化,人们在社会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自己的存在。

“《论语》的第一句话说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好像是在说学习的事情,因为学而时习之,不就是说学习吗?其实不是在说学习这么简单的事情。还是在说做学问的事情,还是在说培养文化精英的问题。

“一个人是要学习的,不学习就没有文化知识,也不可能有学问。孔子那个时代学文化的人实在不多,孔子教人学习应该是没有错。孔子在这里主要还是说学问的传播问题。

“孔子在这里还是要告诉我们,不但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也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还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孔子也希望人类世界有更多的有学问的人。

“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学问被人们所接受的问题。一个人的学问再高,不被人接纳,不被人认可,就不能服务于人类社会。你的学问只能束之高阁,发挥不了作用。

“孔子也是在告诉大家,有学问的人就要像他一样,周游列国,更多的接触社会,和更多的人交往,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学问传递出去,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这也应该就是孔子的寓教于乐的思想。”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
零点文学 有求必应! 六道善经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全文阅读!零点文学,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