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3章 巧言令色

小说: 六道善经   作者:乾亨
零点文学 更新最快! 六道善经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在顶山书院的花园里散步,散步来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古色古香的二层楼的前面,楼上面挂着一块匾,边上写着“君子楼”三个大字。

人间天使看着“君子楼”三个大字,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显得是非常的迷茫。

曾子宗圣说道:“儒家被奉为圣人的有西位,第一位被奉为至圣的孔子,第二位就是复圣颜回,第三位是宗圣曾子,第西位是亚圣孟子。

“在顶山书院里面,还有一座楼,叫作‘圣人楼’。‘圣人楼’里面供奉的就是西大圣人。在‘圣人楼’里面,不只是有‘西大圣人’的塑像,还有‘西大圣人’功绩介绍,这里面还珍藏着‘西大圣人’的经典著作,还有世人对于‘西大圣人’有价值的评论文章。

“儒家除过‘西大圣人’以外,儒家有突出贡献的弟子,都被称为‘君子’。这里的‘君子楼’,就是专门供奉为儒家思想作出重大贡献的儒家弟子。这里面有儒家被称为‘君子’的弟子塑像,还有介绍儒家‘君子’贡献内容。也有儒家弟子的经典著作,还有世人对儒家弟子有价值的评论文献。

人间天使问道:“这里面的儒家‘君子’都有哪些人?”

曾子宗圣说道:“所有的儒家弟子升天以后,被封为天神以上的,都被供奉在这里面。”

曾子宗圣和人间天使,来到了顶山书院的花园里,在一个小亭子下面坐下以后,小童立即端来了茶水说道:“请曾子天神和人间天使用茶。”

曾子宗圣一边喝茶一边说道:“我们现在就讲‘巧言令色’。‘巧言令色’出自《论语·学而篇》第三章,原文是这样说的,‘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巧言令色的人,伪装和善的人,就是没有‘仁德’的人。

“巧言令色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巧言,一般来说,指的就是花言巧语。令色,指的就是一副讨好别人的表情。巧言令色,就是花言巧语,阿谀奉承。所以孔子说,这种人很少有讲“仁义”,也很少有“道德”。

“对于花言巧语的人,一般人都会非常讨厌。其实,孔子也非常讨厌‘巧言令色’的人,孔子认为巧言令色的人就是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小人。

“那么,巧言令色为什么不被人们所喜欢?这主要是说,巧言令色的人,说着好听的话,心里却有另外的企图。巧言和令色应该说,都只是形式上的事情,没有什么大错,关键问题巧言令色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是一样的,就是说巧言令色的人,不坦诚、不厚道、也不善良。

“所以,孔子说:‘鲜矣仁’。这就是说‘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仁德’思想。

“孔子为什么会说‘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仁德’?‘仁’应该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儒家学者终生追求的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

“要达到‘仁’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因为‘仁’是一个最高的‘道德’境界,就是正人君子也很难达到‘仁’的标准,‘巧言令色’的人,那就几乎不可能达到‘仁’的这样最高的儒家的‘道德’境界。“就是说,‘巧言令色’的人达不‘仁’的标准,主要还是‘巧言令色’里面,还包含着阿谀奉承的内容,阿谀奉承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表现,‘巧言令色’也就自然就达不到‘仁’的最高道德标准。

“‘巧言令色’的人达不到‘仁’的标准,这是因为“仁”是由一个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巧言令色’的人从本性上就达不到‘仁’的基本标准,而且相差很远。

“《三字经》里面说:‘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说人刚生下来的时候,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随着人的不断成长,受到外界的影响,人自然就会感染许多的不善良的东西,那他就不是一个纯粹善良的人了。特别是感染上了‘巧言令色’,“仁”的本性就没有办法显现不出来。

“‘仁’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应该具有善良、正首、真诚、朴质的品性,一个人有了这种品性,也就接近“仁”了。

“那些‘花言巧语、虚伪不实、机巧善变的人’,那就绝对没有‘仁’的品质了。

“其实,‘巧言令色’和能言善辩、语言艺术、语言美好都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巧言令色’不被人们所看好,应该说它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和投机取巧性,也有一种不善良的表现。

“‘巧言令色’更多的是利用花言巧语去迷惑他人、取悦他人,从而得到好处的一个的行为,这中行为面就包含着一个不正当的作为。

“一般来说,‘巧言令色’的人,都是善于察眼观色,见机行事人,见风使舵,这种人都是心术不正的人。

“心术不正的人,都是没有‘道德’底线的人,这种人不可不防。‘巧言令色’也可以表现出八面玲珑,讨人喜欢。‘巧言令色’一般来说,都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危害性比较大,欺骗性非常的强。

“孔子在这一点上,有一种特殊的认识,他认为‘巧言令色’者一般来说,都没有什么道德素质,为了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什么事情都能干的出来。所以,孔子提出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点。

“孔子是一个大智慧者。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巧言令色者,鲜矣仁’。就是提醒人们要防止‘巧言令色’者,说‘巧言令色‘者,鲜矣‘仁’,就是说‘巧言令色’没有德性,也没有爱心。

“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所说的‘巧言令色’,在今天的社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像就是为今天的社会量体定制的。今天的‘巧言令色’者大行其道,不论在政治层面上,还是在经济层面上,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害。

“当今社会上的骗子不正是‘巧言令色’吗?那些制假贩假的骗子们,哪一个不是巧舌如簧?哪一个又不是满嘴的仁义道德?可他们干的事情都是一些伤天害理的勾当。

“骗子就是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者,没有‘仁’的的意识,只有金钱这么一个概念。他们无视道德的谴责,无视法律的制裁,更加无视社会的公德。

“骗子不光是对受害者‘巧言令色’,更会对专政机关也用‘巧言令色’。这种人不但危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更重要的也会冲垮人类辛苦建立起来的道德防线。

“其实,人人都知道‘巧言令色’的人,是最靠不住的,没有人会喜欢‘巧言令色’的人。‘巧言令色’的人,为什么会冲击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个方面的顶层?究其原因,‘巧言令色’的人能够很准确的击准人的要害,让人防不胜防。

“除恶务尽,就是彰显了根除‘巧言令’的决心,其实那些黑社会的大佬们哪一个不是‘巧言令色’的角色,不是巧言令色,怎么会有保护伞死心塌地的保护他们。

“‘巧言令色’的人好人不多,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巧言令色’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巧言令色’者大受欢迎,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生活,这重点是人们还不懂得或者说装作不懂的‘巧言令色’者包藏祸心。

“我们都知道战国五霸,当时五霸中的霸主就是齐桓公,齐桓公时期有一个厨子叫易牙,易牙这个人饭做得很好,深受齐桓公喜欢。

有一次齐桓公和他的大臣们开玩笑说:我吃遍了天下所有的好东西,遗憾的就是没有吃过人肉。

这本来是齐桓公随便说的一句玩笑话。被易牙听到以后,易牙觉得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易牙就把自己西岁的儿子杀了,给齐桓公煮人肉吃。

“齐桓公觉得易牙杀自己的儿子给他做人肉吃,这是对自己的忠心。易牙被齐桓公重用,成了齐国的重臣。

当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争权夺利,打的不可开交,齐桓公被易牙等奸臣锁了起来,据说齐桓公是被活活的饿死了。

“齐桓公作为五霸之主,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为什么会相信一个敢杀自己儿子煮人肉吃的人,一个狠心杀自己儿子的人什么样的事情能做不出来。

“天下多少的往事告诉我们,‘巧言令色’对人类的祸害实在不可小觑,也告诉我们对‘巧言令色’者不可不防。

“诸葛孔明在《出师表》里面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颓废也。’诸葛亮的这句话己经说的很明白了,先汉兴隆的原因,就是亲近贤臣,远离小人。那么后汉颓废的原因就是亲近小人,远离贤臣。

“诸葛亮也是在埋怨桓帝、灵帝时期官场实在太腐败了。在国家出现腐败的时候,就会有‘巧言令色’的人助推朝廷腐败,长此以往,国家怎么可能不灭亡呢?

“说起历史上的‘巧言令色’的奸佞之人,真是令人毛骨悚然。放眼望去,被‘巧言令’拖下万丈深渊的谦谦君子是多么的凄惨,也是多么的令人遗憾。

“所以说,近贤臣,远小人是多么的重要,是我们所有的正人君子,为了保全自己都应该必须做到的一点。否则我们将会身败名裂,遗憾终生,被拉下水的高官哪一个不是被‘巧言令色’所迷惑,然后走上了不归路。

“当‘巧言令色’之人,在社会上大展身手的时候,诚实厚道的人生存的空间就实在太小,因为诚实厚道的人永远都是在社会的最下层,一般不会走上社会的上层,所以也就发挥不出他的实际价值和诚实厚道的作用。

“说的实在一些,做人千万不要做一个‘巧言令色’的人,一个‘巧言令色’的人,是无法修成完善的人格的,更不能修成正果。诚实厚道的人就是一个很接近最高道德标准的人,也就是很接近‘天道’的人。接近‘天道’的人很容易修成正果。做一个诚实厚道的人就算是永远处在社会的下层,也一定会生活的平平安安,受到人们的尊重。

“孔子也十分希望人们努力提高个人的修养,提高分辨‘巧言令色’的能力,提高分辨是是非非的能力,在纷纷扰扰的社会环境里,远离‘巧言令色’,做一个有道德人,以自己高尚的情操,更加合理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并最终走向成功。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
零点文学 有求必应! 六道善经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全文阅读!零点文学,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