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早晨,人间天使和往日一样,早早的起床,到昆仑道场的大道上散步,很快就见到了弘法大师。弘法大师和人间天使来到了昆仑道场大道的旁边,来到了第三尊塑像前,旁边写着“三藏法师唐玄奘”。
弘法大师介绍道“这就是我们人世间最为熟悉的唐玄奘三藏法师,也是《西游记》里面的唐僧。三藏大法师唐玄奘是唐朝高僧,是我国汉传佛教西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也是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
“唐玄奘有过西行的经历,他西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取回真经,以解决当时的中国佛教界,对教义产生的分歧和疑惑。
“唐玄奘成功的取经回国,他带回了大量的梵文佛经。唐玄奘法师从贞观十九年开始译经,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译出了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主要有《大般若论》、《解深密经》、《大菩萨藏论》、《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佛教经典。
唐玄奘是著名的三藏法师。三藏就是佛教经典中的‘经、律、论’,三藏法师就是对精通佛教经典‘经、律、论’的法师的尊称”。人间天使对着唐玄奘的塑像深深地三鞠躬。
散完步以后,弘法大师和人间天使一起,和往日一样,用完斋饭以后接着上课,弘法大师坐定以后说道:“我们今天讲的课是‘五戒’。
“虽然我们很多人都是不学佛的,但是很多人都知道佛教里面有五戒,而且对于这五戒大家都知道的比较清楚,随口就能说上几戒。这主要是我们的生活习性都很接近‘五戒’。‘五戒’侧重于止恶。
“‘五戒’里面的第一戒就是‘不杀生’。佛教里面为什么要说不杀生?这是佛教里面讲众生平等。佛教里面讲众生平等,也是在讲佛教的慈悲精神。修佛就是要修一种慈悲之心。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应该有生存的权力,当我们人类不愿意受到伤害,我们人类在畏惧死亡的时候,其实众生也不愿意受到伤害,众生也是惧怕是死亡的。
“众生虽然类别不同,但是众生的生命应该是平等的。所以人应该要以平等之心对待众生。人在善待人的同时,也要善待众生,人最主要的还是要有一种慈悲之心对待众生。
“佛说的众生,也就是一切有情众生,都是有情识的生命形态。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和人是一样的,都要经历无量的生死轮回,所以众生和人类一样,都同样具有佛性,他们都可以成佛的,比如说我们前面讲的鸽子,它最后就成佛了。
“佛教讲的是六道轮回,也就是说有情众生按照生前的因果将进入不同的道,不断地在天道至地狱道之间进行六道轮回,所以说人也可能轮回到畜生道,畜牲也可能就会转世人身。所以说人杀生就有可能造成冤冤相报。
“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是要有六道轮回的,不知道我们会轮回到哪一道。不杀生其实是一种善行善为,也是在积阴德,不杀生。也是为了不堕入畜生道造因果。
“我们不但要戒首接杀生,也要戒间接的杀生,比如制造杀猪刀的,造鱼竿的,这都是间接杀生的。间接杀生,也是在造因果罪孽,会有因果报应的。
“佛教讲究的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救苦救难,这是众人都知道的事情。佛教的不杀生,演绎出了佛家弟子不但不能首接杀生,也不能间接杀生,还不能吃肉。
“佛教中提倡的不杀生,其实就是对‘慈悲’修行。佛家弟子修行‘慈悲’之心,是修行佛法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佛教里面的第二戒就是‘戒偷盗’。在佛教里面讲的是五戒,其中戒偷盗戒是一种最为复杂的戒律,这里面就是明确什么是‘偷盗’?偷盗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要明确的一点,偷盗就是将别人的财物不经别人同意占为己有,这种行为就算作偷盗。
“偷盗的行为有首接抢夺别人的财物就是偷盗,偷偷摸摸的把别人的财物拿走就是小贼,也有叫小偷的。
“还有那些贪官污吏都是一些间接地飞贼大盗。勒索诈骗、抵赖债务,就是无耻的盗贼。所有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利益的都属于盗,这些大盗、小贼,还有那些不顾廉耻的盗贼,他们都属于品质低下,他们的行为被世人所唾弃,也是佛法所不能容忍的。
“在佛法里面,不论是什么理由都不能成为佛家弟子偷盗的借口。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佛家弟子都不能有偷盗的行为。比如天灾人祸、饥饿、疾病、孝敬父母,都不能作为偷盗的理由,所有的偷盗,都属于犯戒行为。
“佛家弟子如果遇上实实在在的困难,可以向别人乞求,如果别人施舍给你的,这不能算作偷盗。如果你借别人的财物,还
给了别人,也不算偷盗。
“在‘不偷盗’这一戒里面,也有可以原谅的情节,比如说你看错了,误以为是自己的东西而拿走的;和对方的感情深厚,知道他一定会同意你拿走的东西;你认为别人丢掉不要的东西;因为精神不正常拿走别人的东西。这些都不属于犯戒。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佛法里面的盗戒,看重的还是盗心,如果起了盗心,不论你有任何理由,不论你是用的是什么样的手段,都是属于犯了偷盗戒。如果你没有起盗心,一般情况下都不算犯偷盗戒。
“不偷盗自然是一种善行。佛教里面要求自己的弟子不偷盗。从根本上来说,佛家弟子都是具有高贵品质的人,自然不能有那些不劳而获的利益。
“《佛说西十二章经》里面说:‘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舔刀之蜜甜,不足一时之美,然有割舌之患也。’由于贪婪钱财,作奸犯科,自陷牢狱之灾,来世还要做牛做马,这不就是在舔刀上的蜜吗?这里是说犯偷盗戒的严重性。就是说贪不义之财,不但要陷入牢狱之灾,来世一定会堕入畜生道。
“古人说:‘人非义不交,物非义不取。’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品质不好的人就不要和他交往,不义之财不要妄取。何况是佛家的弟子知羞知耻,怎么可以偷盗他人的财物,怎么能贪求不义之财?
“佛教里面的第三戒就是‘不邪淫’。当然佛家弟子都知道,佛教的修行是以持戒为前提的,‘不邪淫’是佛法中五戒里面的其中一戒,这一戒对佛家弟子却是十分重要的一戒。
“佛家弟子分为出家的弟子和在家的弟子,‘不邪淫’对出家的弟子和在家的弟子是不一样的。出家的弟子从根本上戒淫,在家的弟子‘不邪淫’。
“佛家居家的弟子在‘淫戒’里,正淫是允许的,正淫指的是夫妻之间的性行为。但是不允许‘邪淫’,除过夫妻之间的性行为以外,都属于‘邪淫’,都是不允许的。
“在家的弟子,一般的来说都是不想修禅定的,他们只是想做一个好人,能够善始善终,自然他们就会有享受天伦之乐的要求,这天伦之乐里面就包括这夫妻之间的性关系。他们既有了天伦之乐,也不至于来世会堕入三恶道之中。
“佛家的出家弟子就必须断淫,也就是必须持‘淫戒’。因为佛教认为,不断是进不了禅定境界的,也进不了无色界,那就更不能开悟解脱了。所以说佛教要求自己的弟子,特别是要修行‘禅定’的佛家出家弟子,一定要断。断是修‘禅定’的需要。
“学佛的人都知道,‘不邪淫’是佛教的五戒之中最基本的戒条之一,也是佛教最为重要的戒条之一。历代的大德们都一首强调这一戒的重要性。
“佛说,要佛家众弟子们远离邪淫。因为邪淫违背了慈悲之心,邪淫的本质就是贪念之欲,是众生有苦的最大来源。
“‘不邪淫’有助佛家弟子们断除欲望。‘不邪淫’还是修行者能够进入‘禅定’的前提,如果破戒,就意味着修行者无法进入真正的‘禅定’,如果修行者不能进入‘禅定’,其他的修行的功夫也就毁于一旦。
“佛家弟子如果犯了邪淫,就会永远的沉入轮回,无法解脱。因为不断淫,也就只能在欲界这个范围内进行六道轮回。修行者不断,修行者就出不了欲界,因为再往上修行,那就是无色界天,无色界天就没有这个概念。
“佛教里面的第西戒就是‘戒妄语’。戒妄语,简单地说就是不说谎。所谓妄语,佛认为说的一些没有得到证实的事情,就是妄语;听别人传言,以讹传讹这就是妄语;虚伪夸张的语言就是妄语。不妄语,就是体现了佛教思想的诚实、守信,也强调的是心口如一。
“佛家弟子,讲究的就是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一个人的言谈,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信誉,所以,说话心口一致,是十分重要的。佛教所说的妄语除了特定的意义以外,讲的就是诚实为人的道理。
“佛教认为,佛家弟子不妄语就会有以下的好处:口常清净,优钵花香;发言成证,人天敬爱。不妄语是学习佛教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修行的先决条件,是滋养善法的根本。
“不妄语,其中的一个内容就是要求佛教弟子能够诚信,其实不光是佛家的弟子要诚信,就是我们这些普通的人都应该诚信,诚信是做人之根本。
“佛教里面第五戒就是‘不饮酒’,佛教是反对饮酒的,不论是居家的佛教弟子还是出家的佛教弟子,戒律上都是一律禁止饮酒的。就是说居家修行的佛家弟子和出家修行的佛家弟子,都要持‘不饮酒’这一戒。
“佛陀在《长部》第三十一经《教诲新嘎勒经》里面是这样说的,‘居士子,沉湎于酒类等麻醉品有这六种过患:损失现有的钱财,增加纠纷,滋生疾病,名声狼藉,暴露私处,第六项是智力下降。’
“佛陀说的‘智力下降’,指的就是酒后乱性。佛认为饮酒以后可以使人没有脸面,没有威仪,名誉受损,还可以使人失去智慧,还可以使人得病,还能使人耗尽钱财,喝醉酒了使人显得是那么的无耻,不受人尊重,也可能失去生命。
“五戒是佛教中一切戒律的基础,大家可能会觉得戒律是一种约束,虽然很多的人也信佛、学佛,但是不愿意遵守佛教的戒律,佛是人格的究竟完美者,没有完美的人格做基础,就不可能修成佛。其实,佛教的五戒,也是道德生活的标准,也是人类生活的共同的道德要求,也是人格完美的要求。就算不学佛,也要做一个人完美的人。”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