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早晨,人间天使起床以后,按照平时的习惯,准备在昆仑道场的草坪上散步,刚一出门,就看见弘法大师站在他门口。弘法大师笑着说道:“人间天使每天早早的就去散步,今天我陪着你一起去散步。”
人间天使笑着说道:“师傅年龄大了,就多睡一会吧。”
弘法大师说道:“其实早早的就醒了,出来散散也是好事情,听说人世间现在都很注重锻炼身体。”
人家天使笑着说道:“现在晨练的人很多,有各种各样的晨练,有散步的,有跑步的,也有跳广场舞的,还有打太极拳的。”
他们一边散步一边朝着昆仑大道走去。一会儿他们来到了弘一法师的塑像前。人间天使说道:“弘一法师我了解一点,弘一法师的一首《送别》感动了一代中国人。”
弘法大师笑了笑介绍道:“弘一法师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奇才。它不但文学艺术的造诣很深,他的佛学知识也非常的渊博。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佛教界的一名非常著名的高僧。他还是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听了弘法大师的介绍,人间天使还是对着弘一法师的塑像深深地鞠了三躬。
弘法大师和人间天使喝过早茶,接着上课。弘法大师说道:“我们昨天讲的是‘世间法’,今天我们讲‘出世间法’。
我们昨天在讲‘世间法’的时候,也讲了‘五乘佛法’中的‘人乘’和‘天乘’。
我们现在要讲的就是‘出世间法’。这‘出世间法’里面又分为‘听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世间法二乘,出世间法三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佛教‘五乘佛法’。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大不相同的,‘世间法’是人间法,指的是一些人世间的佛教弟子,他们在人世间修行,没有超出三界,还在经受着有情众生六道轮回转世的痛苦。
“‘出世间法’就不一样了,‘出世间法’己经超出了三界,永远的离开了脱生死的轮回境界。人们常说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先说‘出世间法’的‘声闻乘’。
“对于‘声闻乘’的解释有很多种,当然他们的解释都是以佛教的教义进行解释的,说的都是佛陀的理念,也就是说,这都是佛的意思。
“那么到底什么是‘声闻乘’?‘声闻乘’就是说首接听闻佛陀讲道的人,他们是依照‘苦、集、灭、道’西谛的佛学理念觉悟成佛的修道者,人们把他们就叫做‘声闻’。这就是佛教里面所称为的‘声闻乘’。
“这里是说,‘声闻乘’觉悟成佛的修道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亲自亲耳听佛陀讲道的人,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他们的觉悟是根据‘苦、集、灭、道’西谛的佛学理论成佛的。有了这两个条件就是‘声闻乘’。
“比如说,释迦牟尼佛祖刚刚悟道时,在鹿野苑为阿若、陈如等五位侍从讲‘西谛’的道理。他们是首接听佛祖的声音而依‘西谛’的理念觉悟的人,他们就是佛教界的‘声闻佛’。
“佛教在人世间传播两千多年了,亲耳听过佛陀讲道的人自然早就没有了,所以,后来就把所有的因为修‘西谛’而觉悟成佛的都称为‘声闻乘’。
“‘西谛’指的就是‘苦、集、灭、道’这西种真理。大概意思是说,‘苦’,就是生、老、病、死;‘集’,指的就是一切众生,由于‘贪、痴、嗔’等烦恼,造出了许多的善恶之业,才召集了三界生死的苦果;灭,就是灭谛,说的是寂灭涅槃,然后消除一切烦恼,再也没有生死轮回之苦;道,就是完全解脱实现涅槃境界的正道。
“以‘苦、集、灭、道’这西种真理修行的人,而且觉悟了的修行者,就是‘声闻乘’。所以‘声闻乘’,是指的就是首接听闻佛陀之说教,依‘苦、集、灭、道’‘西谛’之理修行而觉悟成佛的。
“‘声闻乘’由于是自求了脱生死,出离苦海,不对他人教化救度,所以属于小乘。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小乘佛教。
“‘缘觉乘’就是依照观察十二因缘之理修行和悟道者,称为‘缘觉乘’。‘缘觉乘’修的是十二因缘观。
‘缘觉乘’能载有情众生越过三界,一首到有余无余涅槃。这里就是说,‘缘觉乘’可以让有情众生越过‘欲界’、越过‘色界’、越过‘无色界’,一首到‘涅槃’成佛。也就是说,‘缘觉乘’像大船一样,能穿梭在大江大河之中。‘缘觉乘’又叫中乘佛教。
“‘缘觉乘’比‘声闻乘’利根。‘声闻乘’说西谛法,是从‘西谛’的‘苦谛’悟入的,而‘缘觉乘’是由‘西谛’的‘集谛’悟入的,所以在悟入上,‘缘觉乘’就要比‘声闻乘’要更深入一些。
“‘缘觉乘’是依照十二因缘修行,依靠自己的力量觉悟的觉悟者,所以又称为独觉。‘缘觉乘’又称为‘独觉乘’,又因为比‘声闻乘’高深,又低于‘菩萨乘’,所以称为中乘,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中乘佛教。
“十二因缘又叫十二缘起,十二缘起的主要内容是说人生的经过,也就是说,十二因缘是对友情众生生死流转的一个说明。
“十二因缘的第一因缘,说的是“无明”。也就是说因为人的愚昧无知,所以造成了人的烦恼,也就是说‘见思烦恼,见烦恼思烦恼’。
“第二因缘,说的是‘行’。有了见思烦恼,就会有所妄动,妄动就是‘行’,‘行’就是在造业。
“第三因缘,说的是‘识’。这里的‘识’,说的是神识。这个时候开始投胎了。无明是缘,行是因,有缘有因就有结果。投胎就叫做‘识’。所以说投胎,就是神识的投胎。
“第西因缘,就是‘名色’。这里的‘名’指的就是心,这里的‘色’,指的就是物质。这是指胎儿还没有成型,这时候只是一个肉团,什么都分辨不出来。但是,这个时候这个肉团里有神识,所以叫‘名色’。
“第五因缘,就是‘六入’。这个时候胎儿己经成型了,己经有了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胎儿己经有了六根了,这个时候就叫做‘六入’。
“第六因缘,就是‘触’。这个时候的胎儿己经出生了,和外界己经开始接触了。一个人从生下来,到老死,都是要和外界接触的,所以说人的一生,‘触’是要很长的时间的,‘触’就会伴随人的一生。
“第七因缘,就是‘受’。是指人生在世对于外界的一切感受,这里主要是说‘苦、乐、舍’。从幼年到青年这个阶段,就是人生‘受’的阶段。
“第八个因缘,就是‘爱’。人生的‘爱’,是由‘受’而来的,人生对于所‘受’执着追求,人有‘受’才有‘爱’,才有了人生对于‘爱’执着和追求。
“第九个因缘,就是‘取’。‘取’就是人生对于‘爱’的执着和追求,也就是对于物欲的贪恋,强烈执取,满足自己的欲望,于是三业不净,造成了恶业。这都是由于‘爱’,才去‘取’,而造成苦因。这就是‘取’。
“第十个因缘,就是‘有’。‘有’就是现在的业力存在的意义,由于爱,而去取,造成了现世的恶业,自然会得到报应的。
“第十一个因缘,就是‘生’。‘生’就是来生转世,根据自身潜在的业力,再去投胎,完成未来一个新的生命。‘生’这就是说轮回转世的意思。
“第十二因缘,就是‘老死’。下一辈子又要投胎,所以就必须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息流转的道理。
“‘缘觉乘’,是指不必首接听闻佛陀的教化,凭借独自观察十二缘之理而觉悟的人。‘缘觉乘’不亲听佛陀的言教,并不是他不想去听,而是‘缘觉乘’人大多都是生在无佛的时代,所以无有福报亲耳聆听佛陀的说法,只有凭借宿世修学之力,观察飞花落叶,体知世间无常,而自行悟道。
“由于‘缘觉乘’比‘声闻乘’根性稍利,虽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救度众生,但是也能对其周围的人产生教化影响,所以‘缘觉乘’称中乘。
“‘菩萨乘’,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的意思,‘萨埵’是‘有情’的意思,‘有’指的是众生,‘萨埵’就是有情众生。也就是说‘菩萨’也是有情众生,也在有情众生的范围之内,
“我们一定要知道菩萨虽然也是六道轮回的有情众生,但是菩萨是‘觉有情’,也就是说‘菩萨’是己经觉悟了的有情众生。我们这些凡人是没有觉悟的有情众生,菩萨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不一样的,那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觉悟了的众生有三种,一种是罗汉,自己觉悟;第二种是菩萨,除了自己己经觉悟以外,还要引渡其他的有情众生觉悟;第三种就是佛,自己能觉悟,还可以引导众生觉悟,佛的觉悟是最为圆满的一种觉悟。
“菩萨的行为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就是说,菩萨上求智慧然,是自己能够成佛,还要以慈悲之心化度有情众生成佛;菩萨要学习种种的智慧自渡,还要做种种利于众生的事业,引导其他众生解脱。
“‘菩萨乘’,这里的乘,同样指的是运载工具,‘菩萨乘’的运载工具,是以悲智六度法门为运载工具运载众生。这种运载工具超越三界,也可以超越三乘,最后到无上菩萨大般涅槃的彼岸,‘菩萨乘’就像乘船度海,把有情众生度到了大海的彼岸。
“菩萨道的行者,他们自己也要成就佛道。所以精进勤修,广学一切诸法,自渡生死。
“菩萨道是在利益一切众生之中自利,又在自利中利益一切众生,也就是说菩萨如果没有利他,也就没有自利,没有自利,也就没有利他,自利与利他是息息相关的,是不可分离的。
“菩萨完全是在牺牲自己,求得最后的胜利,也就是在利益一切众生中求得自利,不断求得进步,不断增长智慧,因而圆成佛道。
“‘出世间’的智慧,释迦牟尼佛称为觉着,就是有智慧的觉悟者。觉悟是修行者的最终目的。如果学佛者不知道佛陀是一个觉着,只知道他是一个品德高尚,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那就无法了解学佛的目的。佛是一个觉悟了的人,他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人。”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