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5章 根本烦恼

小说: 六道善经   作者:乾亨
零点文学 更新最快! 六道善经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这天早晨,弘法大师和人间天使在昆仑道场的昆仑大道散步,一首来到了太虚法师的塑像前。弘法大师介绍道:“太虚法师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高僧,他极力倡导‘人生佛教’,主张佛教改革。他提出的‘人生佛教’,主张佛法为现实服务,奠定了现代佛教的理论基础。他最大的影响,就是提出了‘整顿僧团,改革僧伽制度’。

“太虚法师的主要著作有《真现实论》、《法相唯识学》、《起信论研究》、《整理僧伽制度论》等。”

听完弘法大师的介绍以后,人间天使对着太虚法师的塑像深深地鞠了三躬。

到了上课的时候,弘法大师和人间天使坐定以后,弘法大师讲道:“今天我们讲的是‘根本烦恼’。人的一生有许许多多的烦恼,烦恼会给人造成许许多多的痛苦。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体会到这一点。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烦恼?佛说。烦恼来自于迷惑,由于迷惑才造成了烦恼,由于烦恼使人感觉到了痛苦。

“人生受的种种痛苦,都是起源于根本的烦恼。归纳起来,人们的根本烦恼可以分为六种根本烦恼。这六种根本烦恼说起来就是人的愚昧无知造成的。由于人的愚昧无知,造成了许许多多的烦恼。

“第一种根本烦恼,应该说就是‘贪’。‘贪’是佛教里面所说的三毒之一。所谓‘三毒’,指的就是‘贪、嗔、痴’。这‘三毒’在佛教看来,能严重的残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是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的根源。佛教又把这‘贪、嗔、痴’‘三毒’称为‘三恶根’。

“‘贪’,简单的理解,就是一种贪爱,而且非得到不可,否则,就心不甘,情不愿,这就是‘贪’。这个‘贪’是造生最大的根本烦恼。

“由烦恼生出痛苦。‘贪’就是人生没有满足,他表现出来的就是贪财、贪爱、贪吃、贪睡、贪占便宜。‘贪’也是对于五欲的过分追求。由于过分的贪婪,心智愚昧,使人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贪’,就是人们受到了色、声、香、味、触等影响,造成了一种心理活动。在《大乘义章》卷五里面是这样说的:‘于外五欲染爱名贪。’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人们对于五欲过分爱恋,这种爱恋就是‘贪’。

“佛教认为众生生活在世间,因为人有眼、耳、鼻、舌、身,人的眼、耳、鼻、舌、身与外界有很多的接触,在对外接触中就会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就会引起人们的利欲之心。这些感觉产生的利欲之心就叫做五欲。由于人们对于五欲的执着,并产生了爱恋之心,于是就产生了‘贪’,‘贪’是因爱而‘贪’,‘贪’和爱是一体的。

“对于‘贪’在《俱舍论》卷十六中是这样说的:‘于他财物,恶欲名贪’。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外界的一切名和利,对于外界的财物,对于外界的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对于众生的身体,产生不厌其烦的追求、占有的欲望。这些都是属于‘贪’的内容。

“《成唯识论》涓流中是这样说的:‘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为贪,生苦为业。’这里所说的‘有’和‘有具’都是指的三界众生和众生生存的条件。

“这里认为众生都有一种贪心的心理,因为有了这种心理,没有办法让众生不‘贪’。正因为有了众生这种贪心的执着,才使众生这种五蕴合和而成的身体、生命处于不断的生死轮回之中,长期受到三界轮回之苦。

“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佛教把‘贪’列入了根本烦恼之一。‘贪’罪业深重,佛经里面对于‘贪’是这样说的:‘死堕饿鬼,受饥渴报。’这就是说,贪心的人,死了以后会堕入饿鬼道,受到饥渴的报应。所以‘贪’的后果非常的严重。

“第二种根本烦恼是‘嗔’,就是嗔恚。嗔恚就是对于不顺的境遇,不能忍受,生气愤怒,或横起暴恶,损害他人。或者是饥渴寒热到来的时候,没有涵养性,也没有忍耐之心,就会心生嗔恨。

“《华严经》里面是这样说的:‘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起了嗔恚之心,就会干出很多的不明智的事情来。

“嗔恚一般来说,就是指的那些仇视、怨恨、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其他宗教的种种行为。对于‘嗔’《大乘五蕴论》中是这样说的:‘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成唯识论》中则是这样说的:‘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意思大概是说,这生气、愤怒、恚恨的情绪,是一种既烦恼又受苦的事情。一切烦恼和受苦的原因都是嗔恚引起的,嗔恚可以使人的身心不能安稳,从而造成了坏的结果。

“‘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和作用正好和‘贪’相反。‘贪’是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的无限的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是对众生和事物的厌恶而产生的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嗔’对于佛教的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成了是修行的大敌。

“因为嗔怒他人会引起争斗,也可能会导致互相残杀,轻者会危害一家人,重者会危害社会,甚至会给整个国家带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西中是这样说的:嗔恚是三毒中最为重要的,其结果是最为严重的,也是各种疾病中最难治的一种病。

“第三种根本烦恼是‘痴’。‘痴’就是愚痴、愚昧,智慧闭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谤无因果,起诸邪见,名为愚痴。

“因愚痴妄生贪求,求之不得,则成嗔恚,所以,愚痴为三毒总根。也就是说‘痴’是三毒中的根本。人生贪、生嗔根源都是因为‘痴’。

“学习佛法不但要勤奋修行定、慧,更为重要的是要‘转识成智’。《摄大乘论讲记》是这样说的:‘佛法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净的践行,即是智。’

“‘智’就是明理,懂得道理,就是‘转识成智’。如果能够‘转识成智’就可以使无名的烦恼被消除,自然而然就可以显示出佛性。

“佛法里面说:‘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菩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这是修行者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以后就会是这样的一种感觉。说到底烦恼是因为没有菩提心,当有了菩提心,就会没有了烦恼。

“也就是说,众生都有佛像,众生都可以成佛。那么众生为什么不是佛?这是众生还没有觉悟,当众生觉悟了以后,众生也就是佛。也可以这样说,佛就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就是没有觉悟的佛。

“佛法里面还说:‘生死即涅槃’。不论是生死还是涅槃,他们体会都是一样的,都是生命的结束。生死是烦恼,因为生死一种迷惑的境地,指的是九地。

“涅槃是菩提,因为涅槃是一种觉悟的境地,指的是佛界。‘九地即佛界’与‘烦恼即菩提’,说的都是一个非常的大彻大悟的大道理。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定的因和一定的缘完成的,如果事情能够成功,那就是因缘成熟的关系。有的时候不成功,那也是因缘不成熟的关系。如果人们希望事情取得成功,那就一定要造好因,造了好因,就会结成好缘,才能促成事情的成功。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只有用单纯的心去看待事物和理解事物,这样才可以理解自己和他人,以至理解整个世界。如果我们用复杂的心去理解这个世界,那就越理解越复杂。

“人只有用正确的方法理解事物,理解自己和他人,理解整个社会和世界,才能摆脱痛苦。佛教里面所说的‘三毒’背景应该说是很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就可以消除‘三毒’的。

“其实‘贪、嗔、痴’是人类本性的一个部分,想要彻底根除‘贪、嗔、痴’,就等于要彻底根除人的一部分人性。这肯定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佛陀之所以被称为佛祖,并不是因为他彻底的戒除了‘贪、嗔、痴’,而是他能够正确的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人只有正确的理解了万事万物。人们才能摆脱‘贪、嗔、痴’的困扰,才能身心清净,修得一种至高无上的佛心。

“第西种根本烦恼就是‘慢’。简单地说,‘慢’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傲慢无礼的意思,就是目中无人,自高自大,看不起人的意思。总的来说,‘慢’就是认为自己比别人都高明,都有本事,认为他人不如自己,所以对于别人产生了轻慢,造成和别人不能和睦相处的结果,也就是给自己造成了烦恼。

“因为‘慢’总是认为我是最好的,我比别人都高明,所以唯我独尊。‘慢’就是过分的执着于‘我’。《金刚经》是这样说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里是说,如果菩萨是我这么个样子、人的这么个样子、众生这么个样子、寿者这么个样子,这就不是菩萨了。因为菩萨本来就没有相,菩萨的相一切都是随众生相。一切皆空,这才是菩萨。

“第五个根本就是‘疑’。‘疑’就是怀疑,就是不相信,对于佛教的真理他不相信,对于人世上的善恶业力他也不相信,对于世界上的一切事实他都是不相信,对于一切他都是持怀疑态度。由于对于世界上的一切都不相信,所以造出了种种的恶业。这就是‘疑’。

“一切众生都是在六道轮回中痛苦的挣扎,忍受着生死轮回的牵绊痛苦。而要想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就必须坚定相信佛法,诚心诚意的修道,才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如果不相信佛法,不修佛道,就会永远地在六道里面忍受六道生死轮回的痛苦。

“净土宗的修行要诀就是‘信、愿、行’。首先的问题就是信,只有信,才能发愿修行。只有信仰坚定,才能修行的深广宏达,才能修行的精进勤奋。你不信佛,怎么可能修行佛法?

“如果对于佛法‘疑’而不信,认为人活着就是有,人死了就是没有了,追逐名利权势,追逐荣华富贵,造出了许许多多的恶因,所以,‘疑’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我们应该坚信,世界上的一切作用,一切功能,一切现象都是从我们眼睛看不见的佛性而发起的。对于佛性我们要坚信不‘疑’,对于佛法我们要坚信不‘疑’,我们坚持依照佛法去做,就一定会得到验证。念佛念到三味,参禅参到开悟,这样就能亲自验证到这无相的妙用和无边的真性。

“第六个根本烦恼就是‘不正见’。‘不正见’就是因为思维不正确,对事物产生的错误想法。也就是对于因果道理不能做到正确的见解。

“‘不正见”一般都是分为五种。第一种是‘身见’。‘身见’就是执着的认为人在世界上有一个身心,这个身心就是我,所以称为‘我执’。在行为方面的‘我执’表现出来的就是‘我慢’;在思想方面的‘我执’,表现出来的就是‘我见’。

“我执着‘我慢’,是我们内心中根深蒂固的烦恼。碰见任何一种事物,我们都有一个心境内外的对立,外面的是外境,内就是我。因为有我的执着,就会起‘贪、嗔、痴’的烦恼。

“‘我慢’不可能用听道理来解除,必须用修道来断除。‘我见’是一种思想上的烦恼,它可以通过无我的道理来破除。

“第二个就是‘边见’。也称为‘断见’。先有‘我见’,再有‘边见’,执着人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认为我死了以后就会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断见’。

“第三个就是‘邪见’。认为做善无善报,作恶无恶报,有些人认为人的出生是无因的,就是由父母生的,活着就活着,死了就死了,没有什么因果这么一说。

“第西个就是‘见取见’。见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我见、边见、邪见’。取就是指取着不舍。认为前面所说的‘我见、边见、邪见’是真的,是经过鉴证的。

“第五个就是‘戒禁取见’。戒就是戒律的意思,禁就是禁绝不饮酒、不赌博、不吸毒。戒和禁都是没有错的,关键这里面有一个取,取就是执着,也就是他们认为戒和禁都是没有必要的。这就是‘戒禁取见’。”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
零点文学 有求必应! 六道善经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全文阅读!零点文学,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