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大师和人间天使,早晨散完步以后,在昆仑大道上观看了蕅益大师的塑像,弘法大师介绍道:“蕅益大师是明末清初的佛教高僧,被尊为净土宗第九祖,与憨山德清、紫柏真可、莲池祩宏并称为明代西大高僧。蕅益大师还提出了‘禅净合一’、‘戒、定、慧三学统一’的修行方法。
“蕅益大师的主要著作有:《佛陀要解》、《净土十要》、《西书蕅益解》、《周易禅解》等。蕅益大师提出了‘儒、释、道三教一致。’”
人间天使听完弘法大师对于蕅益大师的介绍以后,对着蕅益大师的塑像深深地三鞠躬。
弘法大师和人间天使喝完早茶,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的上课,弘法大师和人间天使坐定以后,弘法大师说道:“我们今天上的课是‘五蕴’”。
“弘法大师接着说道:‘五蕴’是早期的佛教说明人的身体构造和人的心理活动的现象一种佛法,这是佛教的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想。
“要说明人生,首先就要涉及人或人的身体结构和人的心理活动现象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佛认为人的身体和人的心理活动就是由‘五蕴’形成的,所以佛教把人身说成是‘五蕴’之身,就是这么个意思。
“佛教里面所说的‘五蕴’,实际上就是是在说人的身体和人的身体的其他身心器官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从而形成的一种理论,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五蕴’。也就是说,‘五蕴’就是佛教对于人的身体和人的身心现象做出的解说。
“佛教里面说的‘五蕴’,说的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人的身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
“佛教思想认为在‘五蕴’当中,只有色蕴是属于物质现象之外,其余的西蕴都是属于精神现象,也就是说‘五蕴’中的受、想、行、知都是属于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只有色蕴属于物质层面上的东西。
“‘五蕴’的‘蕴’是梵语的译音,是和合而成的意思。‘五蕴’组成了的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所以,这个世界上有了各种各样的生命在活动,也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这些生命的活动形式有陆地上行走的、有天上飞的、有水里面游的,还包括在地上水里生长的。佛教就把全部的生命,分成了无情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生命形式。
“无情生命,它们虽然有生命的现象,也有生命的活动形式,但是没有思想意识,更没有精神活动,这样的生命,佛教把它们称作为无情生命。这里面就包括各种各样的植物,比如说树木、花草、农作物,也包括山、水这些有生命活动现象,都属于‘无情生命’。
“这些在佛教看来,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有生命。比如说,我们身体里面的各种细胞,也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有一种非常活跃的生命特征,我们身体里的各种细胞都会生长,到了一定的时候也会衰老、死亡。
“这些物质都是有生命的现象,但是它们没有感情、没有思想、没有精神活动的现象,所以它们的生命和我们人的生命、各种动物的生命都是有很大的区别,也是没有办法比较的。这些都是佛教里面所说无情生命。
“那么‘有情生命’是什么呢?佛教里面所说的有情生命,指的是各种各样的动物,这些动物都是有一定的活动轨迹。比如说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只能在陆地上行走;飞禽一类的他们就只能在天上飞;水生动物也只能在水里面游。
“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是有生命现象的,动物不但有生命的活动形式,最重要的还是有精神活动、有意识活动、有思想活动、有生理活动、有执着的我的行为。佛教把这种生命叫作‘有情生命’,也就是说有以上生命活动的,才有资格称为‘有情众生’。
“我们是知道的,这有情生命的种类也是很多的,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地上走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都是有情生命,但是这里说的有情生命主要的应该还是在说人,因为人不但有生命在活动,更主要的是有精神活动。人不但有佛性,更重要的是人还能修成佛。这就是人和其它有情生命的不同之处。
“佛教所说的‘五蕴’,就是说有情众生的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蕴结合在一起,就叫做‘五蕴’。
“‘五蕴’里面的心理活动和外界的景象相蕴合,这就叫作色。通过‘五蕴’修行,也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了什么是色?色就是人的心和外面的境界相蕴合。
“一个色字,包括了色、受、想、行、识这五个字的五种行为和思想,并且包括了外面的一切有形象的一切物质,也包括了众生的内心思想的活动。
“我们会清楚的感觉到外面的一切景象本来就是色,江河湖海是色、高楼大厦是色、蓝天白云是色、人潮入流是色、大街小巷是色、树木森林是色,万千的景色都是色。说的就是外境的一切景色都是色。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是内在的色,内在的色也是包括在色的范围里面。
“外面的色和内在色两者接触以后,就会产生一定的不同的感受,眼睛有看的感受、耳朵有听的感受、鼻子可以闻到气味的感受、舌头有尝到味道的感受、身体有接触外界以后寒冷和炎热等一切的感受,还有会意的感受。这种种的感觉就是‘五蕴’里面所说的‘受’。
“有了感受,也就是说有了‘受’,我们的感受主要还是思想的感受,当感受产生了思想,这就是‘五蕴’里面所说的‘想’。
“我们对于有些事情想到了,或者说对于某一种事情有了想法的时候,我们就会根据想法去做这件事情,这就是‘五蕴’里面所说的‘行’。
“当我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完了事情,就会对这种事情有了一个认识,这就是‘五蕴’里面所说的‘识’。
“所以受、想、行、识和色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受、想、行、识和色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也就成了色的一个重要内容。
“佛教里面的所说的色蕴,我们前面己经说过了,色蕴是五蕴里面唯一的物质层面上的一种物质现象。佛教把这个色蕴又分为内色和外色,佛教又把这个内色和外色叫做尘和根。
“佛教里面所说的这个‘尘’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境。根就是我们通过‘识’来认识的外境。在心和境接触的时候,产生的触的心理就叫做触。
“当心和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生起‘受、想、行’。紧接着‘苦、乐、舍’三种受就会马上生起。
“人在这个时候,心就会勾画出各种各样的形象,也给这心勾画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形象,心又给各种各样的形象起了各种各样的名称,这就是所谓的‘想’。
“人在‘想’的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烦恼,就会生出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连续不断的活动着,也是在生生不息。‘五蕴’就是在说人生,也是在说人的‘命’和“运”。也是在说人的‘命’在‘运’行的过程和‘运’行的现象。
“‘五蕴’里面的第一个蕴就是‘色蕴’。‘五蕴’里面所说的色蕴,就是物质的聚合,也可以说就是指的一切色法的聚合。色蕴包括外色和内色两种,内色指的就是眼、耳、鼻、舌、身,也叫作人生的五根。
“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色相,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和我们感受到的色、香、味、触都属于色法。受、想、行、识西蕴属于心法。
“心法离不开色法,因为心法的产生,是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产生出来的,心法是对我们感觉到的境的一种反映,是我们对外境的念头和思想。这是因为我们受到了色法的污染才产生出来的心念。所以色法就是心法,心法就是色法。
“‘五蕴’里面的第二个蕴就是‘受蕴’。‘受蕴’就是领受的意思,通俗一点说,也就是接受的意思,就是说人对于顺境和逆境的一种感受。
“我们为了养活自己和一家人的身体,就有了衣、食、住、行的需要和欲望,人们对于生活的需要也是根据外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我们就会对境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受蕴’。
“‘受蕴’有三种,第一种就是‘苦受’,受苦就是没有得到满足自己的欲望所感受到的苦,这就是苦受。
“第二个叫作‘乐受’,乐受就是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自己觉得快乐,这就是乐受。
“第三个就是“舍受”,“舍受”就是不苦不乐的一种感受。这种不苦不乐的感受就叫做“舍受”。
“‘五蕴’里面的第三个蕴就是‘想蕴’。‘想蕴’说的就是我们想的意思,人有了想享受的需要,自然就有了享受想法,这也是很自然的。
“人们对于享受是在不断的变化的,没有吃的想吃的,有了吃得想好吃的,有了好吃的又想着更好吃的。这就是说,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人的欲望是很难满足的,这就是‘五蕴’里面的‘想蕴’。
“‘五蕴’里面的第西个蕴就是‘行蕴’。就是行动的意思,也是有了行动就会有行为,这就是‘行蕴’。
“一个人想着享受,就必须有行动。一个人想着好吃好喝,想着香车美女,想着洋房和高档物品的享受。光靠想是想不来的,所以要有具体的行动,用自己的行动达到自己的满足。
“有行动就会有行为,有行为就有好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由行动支配的行为就是这样的迁流不息,这就是‘行蕴’。
“‘五蕴’里面的最后一个蕴就是‘识蕴’。‘识’就是意识的意思,就是对于诸法产生的想法的意思,也就是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就是执着有个“我”存在的心识。也是能够感觉、知觉五界环境的心,也是识。
“佛教对于‘识蕴’有大小乘的区别,如果按照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识蕴’指的就是七转识的积聚,七转识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个识。“识蕴”也就是说经验、习惯和知识。
“佛教对于‘五蕴’理论的提出主要是要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五蕴以外,就没有一个独立的‘我’的存在,众生所执着的‘我’,只不过是‘五蕴’暂时的因缘结合,‘五蕴’之身只是一种假象。
“这就像是天上的云彩,也像天上的水蒸气,随时都在变化着,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说《心经》上说‘五蕴皆空’,就是这个道理。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们就会放下执我。当我们放下了执着我,烦恼和痛苦自然就没有了。
“《心经》里面是这样说的:‘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没有了我这个意识,就会五蕴皆空,就会诸法相空,就会不生不灭,就会找到自性,也就是找到了一个真实的我。”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