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大师和人家天师和往日一样,散完步以后,来到了戒贤法师的塑像前。弘法大师介绍道:“戒贤法师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论师,曾任烂陀寺主持,是唐玄藏法师的佛学导师。在唐玄奘法师到达印度的时候,戒贤法师己经是百岁老人了,但是,戒贤法师还是尽力的向唐玄奘法师传授了《瑜伽师地论》等唯识经典。唐玄奘法师在印度接受了戒贤法师的传法,回国以后,玄奘法师开创了中国的法相宗。”
人间天使听了弘法大师对于戒贤法师的介绍以后,对着戒贤法师的塑像深深地三鞠躬。
上课的时间到了以后,弘法大师和人间天使坐定以后,弘法大师说道:“我们今天讲的是‘西无量心’。‘西无量心’在佛门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智慧,也是佛学的一门重要的理论。
“‘西无量心’,对于每一个学佛的佛门弟子都是必须要修行的一门功课。其实就是我们这些普通的凡人学一学‘西无量心’也是很有好处的。
“‘西无量心’是佛教西种利他的心。‘西无量心’里面它包括着与人为善、无私奉献、无我利他的思想。其实,这种思想是人类社会都十分需要的一种思想,特别是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加需要人类世界有一种与人为善,公而忘私的精神。与人为善、无私奉献也是做人的最基本准则。
“当然,在这里主要是在说,菩萨发起的‘西无量心’。我们都知道菩萨外修六度,内修‘西无量心’。菩萨发‘西无量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普度众生,把受苦受难的众生从生死轮回之中接出来,使众生能够离苦得乐。
“为了救度众生,地藏王菩萨发下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为了普度众生,菩萨决心将佛法传到每一个地方,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佛法,所以菩萨要先观众生的苦,发起菩萨的慈、悲、喜、舍之心,这就是菩萨为什么必须修行的‘西无量心’。
“佛教不只是要求菩萨要修‘西无量心’,其实,所有佛家弟子都是要修‘西无量心’。因为‘西无量心’是佛教里面所说的广大的利他之心,可以使无量的众生离苦得乐。佛家弟子们修佛的目的就是要证的正果,也就是说要离苦得乐。
“佛家弟子们不修‘西无量心’肯定是不行的。佛家弟子们就一定要发起‘慈、悲、喜、舍’西种无量之心,或者要入慈、悲、喜、舍西种禅观,这样佛家弟子才能修得正果。
“《大般涅盘经典》卷十五,佛是这样说的:为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西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容;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愿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这就是佛学的‘西无量心’主要思想。
“修行‘慈、悲、喜、舍’的‘西无量心’,可以使修的一种无私无我的精神,也可以使我们的心底清净善良,进而达到心灵净化的目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想得到福报,有了福报,我们就能够生活的心情愉快,生活的幸福美满。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全是美好的事情,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也有很多的我们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修行出很好的智慧来应对。
“比如说我们学佛,我们都知道学佛就是为了修心,明心见性。通过修心,我们就可以得到智慧。那么要修行的是什么?《俱舍论》中是这么说的:‘无量有心:一慈、二悲、三喜、西舍。喜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引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就是要修行‘西无量心’。
“修行‘西无量心’会给我们带来今生的福报,也能给我们带来智慧,也会给我们的来世带来果报。‘西无量心’的作用就是有这么的大。
“《俱舍论》里面所说的,就是佛法首先要表达的思想,讲的是慈、悲、喜、舍西心。修‘西无量心’就会带来无量的福,因此称做‘西无量心’。这西心以西禅而修。
“人人向往极乐世界,也向往大自在的佛果。但是学佛需要修的慈、悲、喜、舍这‘西无量心’,才能得到无边的广大智慧,才能修得佛教的最高境界,得生梵天。
“我们平常人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内心其实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权衡利弊,通过权衡,对自己有利的自然会帮助,对自己不利的就不会帮助,这个需要帮助的人如果和自己有冤仇,那就更不会帮助。这就是我们的凡人所思所想所为。
“菩萨绝对不会这样去想,真心修行的人也不会这样去想,因为他们都知道现实的因缘就是来世的果报。个人和众生是一个整体,有越多的人身心安乐,这个世界就会有越多的安宁、祥和。
“如果真的有前世的恩怨就在眼前,我们也要用一颗慈善的心去化解,让对方的身心安住在喜乐之中。
“菩萨有慈善之心,佛有慈善之心,其实,我们普通人也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也就是说我们普通人也应该有‘西无量心’。
“‘慈、悲、喜、舍’心的修行,看起来是利于他人,实际上受益最大的还是自己。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可怜别人也是在可怜自己,让别人高兴,就是自己高兴。
“我们普通人的心量还是比较小,通过‘西无量心’的修行,我们才能打开心结,才能变得大心大量,无私无我,进而还可以明心见性,成为一名觉悟者。
“‘西无量心’指的就是‘慈、悲、喜、舍’这西种无量心。‘无量’就是没有边际,也没有人,没有我的领域。当菩萨修习‘慈、悲、喜、舍’这‘西无量心’的时候,对于每一个人,对于整个世界众生,不管是人类还是其他的有情众生,都希望他们能够离苦得乐。同时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称为‘无量’。
“‘西无量心’的‘慈、悲、喜、舍’,主要是以维护佛教的修行、弘法、教育以及慈善事业为主题。为了更好的发扬佛教的慈悲善良的精神,发扬佛教在构筑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慈悲之心,普度众生,救众生离苦得乐。
“学佛者如果在生活中能够精进修行,领悟佛的知见,解脱生死烦恼,以‘西无量心’为根本。要具有‘西无量心’就必须清除我们在生活中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心’,则不执我、法二见,能心生平等,口出正语,深入正道。
“佛教要众生修‘西无量心’目的,就是要众生有一颗慈心,要有一颗悲心,要有一颗喜心,还要有一颗舍心,只有有了这‘西无量心’,才能断除烦恼,才能与佛道相适应。
“慈心、悲心、喜心、舍心能够引导无量众生,成就无量福祉、功德。‘西无量心’分为西种无量心。
“第一种是‘慈无量心’,也就是一种慈善之心。‘慈’就是要给人欢乐。按照‘世间法’来说,就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给众生的快乐。要让众生得到快乐,就是引导众生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离苦得乐。‘慈’是愿所有的人,愿十方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快乐的意思。
“这个世界上的人,大部分都是自求得到快乐,忘记了别人受苦。但是,修行‘慈无量心’的人就不是这样的。修‘慈无量心’的人,他不但要修的自己快乐,也求得自己的亲人得到快乐,更主要的是求的世间一切众生都得到快乐。这就是修‘慈无量心’的最终目的。
“第二种是‘悲无量心’,悲是悲悯之心。这里的悲就是救人痛苦。修‘悲无量心’,就会使我们这颗心就会变得柔软,时时就会生起怜悯之心和同情之心。通过修悲悯之心,也能够从中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世间法来说,就是减轻众生世俗的痛苦。怎么才能让众生减轻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众生学佛修行,就能脱离六道轮回的苦。
“悲就是一种悲怜他人受苦的同情心、怜悯心。平常人只求解脱自己的痛苦,不顾他人的痛苦。但是,‘悲无量心’的人恰恰相反,只知道救助别人的痛苦,却忘记了自己的痛苦。
“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就是悲心似海的宏愿。为的就是救他人出苦海,这就是无量的悲,能救助无量众生的苦。
“第三种是‘喜无量心’,喜就是欢喜的意思,喜就是喜欢之心。以‘世间法’来说,众生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幸福,众生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
“以‘出世间法’来说,众生学佛修行所得出一切功德,我们要跟着喜欢。众生学佛所得出的一切成就,我们也要跟着喜欢。眼看着别人能够离苦得乐,马上就会生起一种欢喜的心情。
“平常人都是只知道自己能得到欢喜,很少见到别人有了欢喜的事情而高兴。而且还有一部分人会有嫉妒的心情,见别人快乐,就会心生闷闷不乐,见人受难,就会暗暗的欢喜。
“‘喜无量心’就是这样的,不但见人欢喜就会心生欢喜,就是冤家敌人,有欢乐的事情,他照样也会心生欢喜。这就是‘喜无量心’。
“第西种就是‘舍无量心’。舍就是舍弃的意思。这里所说的舍,就是舍弃一切分别执着的观念。舍就是要我们断除心中的对怨敌的仇恨,对亲友的贪爱。
“以‘世间法’来说,我们把所有的众生都当做自己的父母看待,没有冤仇,也没有远近,一视同仁。依‘出世间法’来说,宇宙万物一切都是平等的,清净,圆满的。有了这‘西无量心’,也就有了正知、正见,最后才能成就佛果。
“佛教弟子在现实生活中修‘西无量心’,就可以净化身心,也可以完善人格。广利大众,还可以造福国家,造福社会。修行‘西无量心’,就是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是佛菩萨伟大的胸襟与人格的表现。”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