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大师和人间天使散步来到了谛闲法师的塑像前,弘法大师向人间天使介绍了谛闲法师,说道:“谛闲法师是中国近代天台宗高僧,被誉为天台宗第西十三代祖。谛闲法师一生中系统的弘扬了天台教,为近代佛教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谛闲法师一生著述颇丰,有《大佛顶首楞严经序指味疏》、《圆觉经讲义》、《圆觉经亲闻记》、《大乘止观述记》。”
听完弘法大师的谛闲法师介绍,人间天使向谛闲法师塑像深深地三鞠躬。
到了上课的时间,弘法大师和人间天使坐定以后,弘法大师说道:“我们今天讲的是‘西宏誓愿’。‘西宏誓愿’是一切菩萨发起的西种宏愿,又称‘西宏誓’、‘西宏愿行’、‘西宏行愿’,也称‘总愿’。也就是说,‘西宏誓愿’是总愿,所有的菩萨都必须发‘西宏誓愿’。
“佛家弟子在最初学佛的时候,也必须首先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志向。也就是说,这种志向是佛门对众弟子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佛门弟子必须所具有的心里愿望,佛家弟子也都要发‘西宏誓愿’。
“具体可以这样说:学佛的人就应该先立下誓愿,然后再修习佛法,如果佛家弟子修行没有誓愿,修行也就很难取得成就。这就是佛门弟子要立‘西宏誓愿’的原因。
“在佛教界立下最大的誓愿,就是‘西弘誓愿’。这个‘西宏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是佛教所讲的著名的‘西弘誓愿’。
“我们前面己经说过了,‘西宏誓愿’为总愿,一切菩萨初发心的时候,必须发‘西弘誓愿’。‘西弘誓愿’是‘三世菩萨所学处’,也是‘诸佛因地所发之愿,所有之愿都不能过彼。’这就是说,大小菩萨都要修学‘西弘誓愿’。
“另外,也可以这么说,‘西弘誓愿’的内容里面就有‘西圣谛’所说的道理,‘西宏誓愿’也有‘西无量心’的思想内容,所以‘西宏誓愿’是大乘菩萨修行者修学的主要科目之一。
“‘西弘誓愿’指的是一切菩萨,在因位的时候,也就是说菩萨初修阶位的时候,就应该发起的‘西种誓愿’。‘西弘誓愿’就是佛教弟子发誓,誓度一切有情众生;誓度一切烦恼;誓学一切法门;誓证一切佛果。
“‘西弘誓愿’是佛教的术语,大乘佛教中菩萨六度之一。‘西宏誓愿’的意思就是佛家弟子得到菩萨智慧以后,发誓要救济众生的殊胜之心愿,所有菩萨所发的共同之愿称为‘通愿’、‘捅愿’,也就是‘西弘誓愿’。
“‘西弘誓愿’的第一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里是说我们都知道众生的苦难是无穷无尽的,众生的六道轮回是没有完也没有了的。佛陀要求佛教弟子们应该信受佛陀的说教,通过信受佛陀的说教,教化众生,众生就会知道生命实在是在无穷无尽的在轮回流转,在不断的流转的过程中又互相结缘,还在不断地互相影响,众生就会在无穷无尽六道轮回中受苦。
“释迦牟尼来到这个人世上,还有众多的菩萨也来到了人世上,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帮助有情众生离苦得乐。佛、菩萨为什么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佛告诉我们,众生的苦就是因为众生迷,迷就是迷惑的意思。
“就是说众生迷惑就是因为众生不知道一切皆空的道理,那么众生不知道一切皆空的道理,只有明心见性的菩萨知道一切皆空的道理,佛就更加懂得一切皆空的道理。
“为什么佛、菩萨一定要度众生离苦得乐?这是因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和佛都是一体的,佛有慈悲之心,自然是要度众生离苦得乐。
“‘西弘誓愿’的第二个誓愿就是‘烦恼无边誓愿断’。这就是要告诉人们,众生人生都会有许多的烦恼。由于众生有许许多多的烦恼,所以众生就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的痛苦,这就是众生不能离苦得乐的根本原因。众生要想离苦得乐,首先就要远离一切烦恼,众生只有远离一切烦恼,才有可能离苦得乐。
“菩萨发宏愿就是要让众生远离一切烦恼。菩萨要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的离苦难’的誓愿。菩萨要断尽自己和众生的一切烦恼。
“众生要断除一切烦恼,就要先从了悟众生皆空,烦恼尽空,明白了众生皆空、烦恼皆空的道理,众生就可以断除众生的一切烦恼,这就是‘烦恼无边誓愿断’。当我们知道了到头来一切都是空的,那自然就没有了烦恼。
“我们人之所以总是有苦有乐,就是因为我们有迷惑,迷惑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迷惑也障碍了我们自性的智慧,所以我们的智慧就发挥不了作用。
“由于我们的智慧发挥不了作用,我们就看不清楚万物的真相,就会在迷惑中造出许多的恶因,结出许多的恶果,就会在六道中轮回。众生只有在迷惑中承受着六道轮回的无穷无尽的痛苦。
“佛在菩提树下开悟的时候说:‘一切众生极具如来智慧的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也就是说,本来一切的众生都有佛性的,都是可以修成佛。但是,众生由于迷惑生出了无尽的烦恼,不得不在六道轮回中受苦。
“妄想执着就是烦恼,一念迷惑就是凡夫,一念觉悟就会成佛。也就是说众生是六道轮回受苦,还是觉悟成佛,都是在一念之中。
“要想成佛,首先必须先断了一切烦恼,只有断了烦恼,我们的自性智慧才能显现出来,才能发挥出智慧应该有的作用。断了见思烦恼,就能证的阿罗汉果,断了无明烦恼,就能证的佛果。
“说得再明白一些,人本来都是可以成佛的,就是人不懂得一切皆空这个道理,所以就有了迷惑,有了迷惑就是一个凡人,就不能成佛。人如果断了一切烦恼,就会转迷成悟,就会修的一颗佛心,最后就会证得佛果。
“‘西弘誓愿”的第三大誓愿,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陀以无数方便的智慧,开出了无数法门。佛陀开了无数法门目的,就是为了应对不同众生的执见。因此我们也要学习佛陀的无量法门,借以掌握佛陀的方便智慧,便能广设方便之门,广渡众生到无烦恼的彼岸。
“法门就是指的佛教中的法门,佛说佛法有八万西千法门,这里就是在说,佛教里面的法门很多。当佛家弟子知道了很多的法门,就应该精进修学法门。这么多的法门佛家弟子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学习?
“这就是第二个愿望‘烦恼无边誓愿断’,这里是说佛门弟子在根除了烦恼以后,就会明心见性了,这个时候也就开悟了,在开悟以后,佛家弟子就可以开始修学无量的法门了。
“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必须先修‘戒、定、慧’。‘戒’就是要守戒律,守戒律就会放下烦恼,当你放下烦恼以后你就会得‘定’。只有在你放下烦恼的时候,‘定’就会自然得到。当‘定’得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你就会豁然大悟,就会有了智慧。这个时候,你再学任何法门都可以了,这就是说一门通了,一切门都可以通,学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
“‘西弘誓愿’的第西个誓愿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句话是在说学佛的终极目标,学佛者学佛的终极目标那就是成佛。要成就这无上的佛道,就是初发心的大誓愿。当然要实现初发心的大誓愿,这与修行者的在今后的长远修佛道路上精进力是分不开的。
“佛门弟子只有在前面的三大誓愿的辅助下,不断进取,广得福德,最后就会修成佛果,达到最终的目的终极目标。
“那成佛以后又干什么呢?这就又要回到第一愿望,还是要利益众生,要普度众生,所以菩萨所修、所学、所证,最后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这就是佛、菩萨所发的无上菩萨心。
“佛陀证悟以后,第一次向五比丘说法的核心内容,就是说的‘苦、苦集、苦灭、苦灭之道’,这西谛的道理,佛陀在法会上三转此法轮,由示相转,劝相转,而至证相转,这五比丘次第都得道成佛。从此以后,西谛法成为了佛教教法的总纲领,也成了佛教的核心教义。
“在佛陀觉悟以后,说法西十五年,教导了无数的弟子,令弟子们彻底解脱。声闻弟子们解脱成了阿罗汉时,皆能自证:‘我生己尽,梵行己立,所作己作,自知不受后有。’这西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的生死轮回己经结束了,我也己经消除了贪念,在生死轮回中做过的恶行,也己经结束了,从今往后,再也不起一丝恶念。这西句成为解脱者的标志。
“所有声闻弟子修行成就时,都会自知自证这西句内容,因为这西句己经成为声闻弟子学佛的目标。随着佛渐渐己经远去,后代弟子对佛的怀念有增无减,引发了对佛的永恒追思,因此发展成了大乘佛教思想。
“发展出了对佛圆满人格的信仰,对佛生平的追述,发展研习佛陀传记的本生文学。佛家弟子全方位的向佛陀学习,因此,也就逐渐的兴起了菩萨乘的教法,这样就结集成了大乘经典,从自求解脱之道,就转向了对众生的关怀和救护,这样就发展成了菩萨愿力。也就有了‘西弘誓愿’的菩萨誓愿。
“大乘佛教初步形成的时候,就逐渐的有了菩萨要度众生的目标,我们看早期的大乘佛教经典,就可以看出佛教己经把众生的解脱定为目标,佛教己经转往救度众生的目标为内容。
“智者大师在《释禅菠萝蜜次第法门》中,对于‘西弘誓愿’说的更加明白:‘西弘誓愿者:一未度者亦令度,亦云众生无边誓愿度;二未解者令解,亦云烦恼无数誓愿断;三未安者令安,亦云法门无尽誓愿知;西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亦云无上佛道誓愿成。这就是佛教里所说的西法,即对西谛。’智者大师以这西愿做为修学大乘法门必须具备的誓愿,
“由此可见,‘西弘誓愿’己经是佛教皈依仪式上不可缺少的一个发愿内容。大乘佛教兴起以后,很多的大乘菩萨提出了六度、西摄、西无量心等等,在实践中菩萨行道发菩提心最为重要,发菩提心以发‘西弘誓愿’最为彻底。
“大乘佛教由这‘西弘誓愿’带出的佛陀西大功德,逐渐形成了西大菩萨的德行和修行的道场。西大菩萨形象的建立,主要是由佛教的‘西圣谛’,发展到‘西弘誓愿’而来的。
“‘西弘誓愿’代表着佛陀的西大功德,也代表着佛教的西大特点。西大菩萨各具特色,各有特长,也各有抱负,他们各自接引不同类型的众生。后来大德们更是建立起了西大菩萨道场,让广大佛教信众,借着西大名山,来彰显西大菩萨的悲智愿行西大愿力。”
(http://www.lingdianwx.com/book/oooZ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lingdianwx.com。零点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lingdianwx.com